上海新闻

上海市民建议加强监管、文明施工,还上海市民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51

  “理解归理解,出门就遇‘沙尘暴’,还是很心烦的。”家住四平路的李阿姨一说起附近的建设工地,忍不住抱怨起来。
  今年是世博项目建设的高峰年,申城许多工地都在火热开工中。许多住在工地附近的居民对工程建设表示充分理解,但也希望一些管理尚不到位的工地能文明施工,还市民一个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
  垃圾夹着沙尘迎面扑来
  日前,市民陈先生向本报反映,四平路溧阳路一带渣土车横行,路上扬尘严重,洒水之后更是一路泥浆。近日凌晨,陈先生乘车路过四平路一个轨道交通建设工地附近时,看到前方路面一片亮晶晶,仔细一看竟是一路泥浆!车过吴淞路闸桥,陈先生遇到一辆泥浆运输车,一边猛冲一边掉渣土,还跟其他车辆抢道。看到这样一个“浑身掉渣”的庞然大物,其他车辆只好乖乖让道。
  记者走访几个工地发现,类似情况不在少数。在浦东大道,放眼望去道路两侧都已被挖开,工人正在操作挖土机。虽然能看出施工区域洒过水,但一板之隔的人行道上仍有很多尘土。一阵风吹过,路边公交车站牌下候车的行人无不掩住口鼻。工地上,大量回填的建筑垃圾露天堆放着,未采取裸土遮蔽措施,各色塑料袋、包装纸、压瘪的易拉罐等夹杂在建筑垃圾之中。
  过路市民纷纷反映情况。在商城路上班的姚女士说:“这里施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起风时尘土飞扬,由于施工道路变得拥堵,有时候公交车要等上半小时,站久了免不了灰头土脸。”在临时公交站,候车乘客也反映,不只这里,大多数工地都存在脏乱差现象,城郊结合部尤其严重,希望政府部门能加强管理。
  拆迁工地污染也不小。在西藏北路蒙古路一拆迁工地,记者走进围栏形成的小弄堂口,正巧一阵风刮过,废纸、废塑料袋夹着沙尘迎面扑来,空气中还弥漫着一股臭味。拆迁工地上,几十个编织袋装着废弃物堆在墙边,一辆大卡车正在装载废品。附近居民告诉记者:“这里几乎成了废品集散地,周围居民苦不堪言。拆迁周期长,在这期间如果闲置不顾,卫生和治安都成问题。”
  采访中,许多居民对渣土车意见最大。家住青浦徐泾的王阿姨反映,因为虹桥枢纽和地铁二号线施工,他们那里成了乱倒渣土的重灾区,“我们这里有条河,被偷倒的渣土填成了断头浜。有关部门设岗亭专门查处渣土车后,渣土车少了些,可还有半夜偷偷进来倒了就跑的。”
  整治脏乱差,难在渣土车
  去年,上海降尘量突破8吨/平方公里的月控制线。眼下,有关部门进行了多次联合整治,然而部分工地仍存在扬尘污染、道路污染、渣土违章运输等现象。
  “整治工地脏乱差,难点在渣土车,关键也在渣土车。”据有关人士分析,目前工程建设渣土开挖量大,正规渣土车公司的运输量存在缺口,因此许多无证、无资质的土方车就有了市场。而工程层层分包是渣土车违章的根本原因。总承包单位将工程层层分包给一个个分包商,工程款中的运输费用经层层分解后,到最后环节一般都少得可怜。于是,有些工程便直接使用无资质的运输公司,有资质的运输公司也会大量使用无资质的外地车辆,并通过超载等手段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渣土车司机通常按照运输趟次计算报酬,为了多跑几趟,夜间闯红灯是常有的事,渣土偷倒、乱倒也就不难想象了。
  此外,工地垃圾桶等临时设施缺乏,使得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混在一起,整个工地成了硕大的“垃圾桶”,而有些市民也“趁乱”将垃圾扔在工地上。据虹口区市容环境部门有关人士介绍,工地的环境卫生由施工方负责,而外围道路由环卫部门负责。施工污染却时常造成周边环境脏乱差,不仅加重环卫工人的负担,也给周边居民生活造成困扰。
  整治工地环境需多管齐下
  今年初,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本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的通告》,对诸如建筑渣土运输处置费存入专门账户、运输单位应委托市容环卫部门招标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对此工地周边居民都表示欢迎,并希望在对新工程作出规划的同时,对现存问题也需进一步整改。
  在一轨道交通建设工地,一名渣土车司机表示,目前工地多,渣土运输量大,希望相关部门能考虑增加渣土车数量。有关部门在收取渣土车办证费用后,能提供检修、维护服务,加强监管,这样渣土车跑冒滴漏以及违章事故肯定会降下来。同时也要保障司机的正当权益,比如签订规范的用工合同等。
  很多市民就工地环境管理提出了不少建议。市民黄福华提出,施工方有责任提供必备的卫生设施,对工人加以约束,工地的日常管理应纳入对施工方的考核,作为今后招标中的一项考察参数。市民林嘉认为,渣土车半夜扰民,破坏城市环境,相关职能部门应加重对这些车的处罚,使其增加“违法成本”。也有市民认为,市容环卫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应与施工单位加强联系和监管,共同把工地环境治理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