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全国人大上海代表热议长三角联动发展
家在昆山,工作在上海,早上,坐上动车组打个“铁的”,20分钟后就出了上海站。傍晚,再打“铁的”飞驰回昆山。
如今,这样的长三角“飞驰一族”已不罕见,伴随长三角的联动发展,“同城效应”将会如何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上海又如何积极参与长三角联动发展?昨天下午,来自上海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热议长三角联动发展。
1 “1小时交通圈”将实现
“上海-南京,1小时;上海-杭州,1小时以内;南京-杭州,1小时以内。”全国人大代表、上海铁路局局长吴强说,三四年后,多条高速铁路新线相继建成,动车组列车开行,长三角地区将实现“1小时交通圈”。
铁路被人称为“铁老大”,但“铁老大”的发展近年来却滞后了。
吴强说,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的发达地区之一,上海又是长三角的龙头,但是,上海与江苏、浙江的铁路交通,多年来只有沪宁、沪杭两条“百年老线”。沪宁铁路开工于清光绪31年,建成于清光绪34年,也就是1908年;沪杭铁路于1909年建成。多年来,这两条线不断改建,但相比公路建设,还是落后很多,就拿高速公路来说,上海通往苏浙两省就有9条。
铁路运能无法满足出行需求,一个后果是:商品短缺早已成为历史,惟有火车票,在春运、暑运、黄金周期间,依然一票难求,打击“黄牛”,就成了铁路、公安部门的要务。
“铁老大”不能不发展。吴强认为,与公路、航空运输相比,铁路具有运量大、成本低、节能环保、安全、全天候等优势。他透露了一系列国家已批准立项和已通过科研批复的项目:沪宁城际铁路;沪杭甬客运专线;沪通(上海-南通)铁路;宁杭(南京-杭州)铁路。这几条铁路新线正好也围成一个新的三角形,这些线路的走向基本与原有铁路线平行。
“上海积极支持这些项目,将大大促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放大‘同城效应’。”吴强说。
2 割掉机动车的“黑尾巴”
蓝天,白云,上海人喜欢,苏浙人一样喜欢。长三角一带盛行东南风,上海处于上风向,如果上海的天空不够蓝,一定会影响下风向地区的大气质量。
近年来,上海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好,但影响大气质量的污染因素仍然存在。在上海中心城区,除工业污染和扬尘污染之外,机动车尾气污染占大气污染的比重已经达到80%左右。10年来,上海市机动车保有量持续上升,至2007年末,全市拥有各类民用车辆253.6万辆,比上年增长7%,尾气排放总量随之增大,道路抽检超标率徘徊在20%-30%。
为了割掉“黑尾巴”,去年10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修正案》。依照新法规,本市机动车要接受安全技术检测,也要接受排气污染定期检测,两个检验都合格了,才能上路。没有经过排气污染定期检测,或者检测“超标”,公安部门不予发放合格标志。
面对新法规,有一种担心是,来自长三角其他地区的机动车不受上海地方性法规的制约,立法效果是否会因此打折?这样的环保观念是否过于超前?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说,在地方法规协调一致之前,最现实的办法是,从源头上控制机动车冒黑烟―――长三角地区主要高速公路的加油站,先行使用高品质油品,无论什么型号的机动车,都能加到合乎标准的油品。目前,这个计划正在积极协调推进当中。
“观念总是要变的。20多年前,烟囱高大、浓烟滚滚被当作工业繁荣的象征。”张全笑道,谁能料到,几年前,上海拔掉了中心城区的黑烟囱,如今,又把拦截黑烟的目标锁定在机动车尾气,这就是一种进步。上海先走一步,不仅是上海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改善长三角大气环境质量的必需。
“此外,为了长三角的天更蓝,长三角区域的环保部门正计划合作数据共享的信息平台,一个地方出现了大气污染的动向,就要赶紧告知相邻地区,以便未雨绸缪。”张全说,多了一双关注的眼睛,长三角的天会更蓝。
3 现代服务业“抱团联动”
环境好,交通好,再有一套房,日子很不错,可是,周边的高楼依次建起来,遮挡了阳光。“日光贬值”对房屋造成的损失,究竟该怎么评估?
无论生活在杭州、南京或者上海,类似“阳光评估”的现代服务业需求,市民生活都可能碰到。“此类评估,上海的探索较早,法院也有案例。”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富申国有资产评估公司董事长樊芸说,长三角城市遇到这些问题,都愿意打电话过来咨询。
不止是“阳光评估”,在长三角投资的外资企业遇到动拆迁评估、资产重组、土地等政策性很强的问题时,通常也愿意到上海找中介机构。而在上海投资的跨国公司,前往长三角发展时,也希望上海企业能够提供配套服务。现代服务业对城市生活的作用,可见一斑。
“美中不足的是,上海现代服务业目前还有两大‘短腿’。”樊芸说,一是服务主体比较小,没有形成大机构。由于行业准入、资源配置、市场环境等因素制约,像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那样的全球化、集团化机构,上海还很缺乏。二是上海企业不太愿意走出去,服务半径大多局限于上海,只盯着上海的市场,这与上海的经济地位不符。
“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发展总量的70%,其中,现代服务业又占第三产业的70%。而在上海,整个第三产业只占GDP的50%。”樊芸说,这表明,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
与此同时,一些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近年来在中国发展迅猛,业务量猛增。中国资本市场迅猛发展,为国际服务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一些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享受了“超国民待遇”。面对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大鳄”的冲击,国内的现代服务业企业不得不积极应对。
“目前,长三角许多现代服务企业主动找到上海,要求与上海同行联动,结盟形成合力。这样‘抱团联动’,就能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樊芸说,“当然,我们也希望结合这次中央‘大部制’改革的契机,改变各大部委职能交叉、权责脱节的现状,完善行业管理机制。相信中央‘大部制’改革的举措,必将有力推动上海现代服务业融入长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