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沪上教育专家谈怎样“学雷锋”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36

  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5周年纪念日。对当代中小学生来说,雷锋精神意味着什么?他们又该怎样学雷锋?沪上两位教育专家―――市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长孙抱弘和特级校长、西南模范中学校长汪劲松,就这一话题展开探讨。
  “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记者:现在有不少学生不大清楚雷锋事迹的具体内容。对他们来说,雷锋是否已经“远去”?“雷锋精神”过时了吗?
  孙抱弘:每年我们都学雷锋,主题在变化,但雷锋精神是永恒不变的。他的那种为人民服务、立足本职工作的认真精神是有生命力的,永不过时。
  汪劲松:雷锋精神包含了热爱生活的品质,用《士兵突击》里许三多的话说,就是“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作为学生,刻苦读书、修炼品格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最终是为了成为身体健康、思想高尚、乐于奉献的人。
  学雷锋,从平凡小事做起
  记者:雷锋做了许多常人不能坚持的事情,如每月六元钱津贴,只留五角零用,将其他积蓄捐给灾区和农村;节假日不休息,长年累月为他人服务等。如何将这些“高标准”化为学生们自愿的行动?
  汪劲松:有学生看到地上有纸屑,会悄悄捡起;放学了,教室的电灯亮着,他会顺手关掉。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但却是为集体服务的体现。学校要善于发现这些身边的“榜样”力量,带动周围同学,将为集体服务、为他人服务形成一种习惯。
  孙抱弘: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享受了很多爱,却很少主动回报。“学习雷锋”,首先应引导他们主动关怀身边人,如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关爱同学等。很多学校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将爱心服务一届传一届,值得提倡。
  雷锋精神也要“包装”
  记者:很多学生都在作文中写道:“雷锋叔叔,您能再可爱点吗?”,如何让雷锋与当代中小学生更贴近?
  孙抱弘:很多时候,英雄常常很“孤独”,因为人们总在夸大“英雄效应”,让英雄“高高在上”。比如有老师强调“雷锋做好事可以不睡觉”,这就失去了真实性。
  汪劲松:雷锋精神的内涵不变,教育者可随时代的变化对其“包装”。很多平凡人物甚至文学影视作品中的虚拟人物,都具有雷锋品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都能成为教育素材。今年冬季抗击暴风雪过程中,电力工人大年夜不顾冰寒抢修电路,铁路工作者放弃休息照顾滞留旅客,解放军和志愿者们铲雪疏通道路等,这些平凡人的感人故事都是雷锋精神的延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