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引流“两千万”――关注农民工就业系列报道之一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84

2月10日是元宵节过后第一天,上海迎来了节后农民工返城的最高峰。图为几名旅客正走出铁路上海站。
  元宵节后,民工返城。总理年前谆谆牵挂的两件事之一,便是农民工返乡。据悉,全国约有2000万农民工由于此次金融危机失去工作或者因还没有找到工作而返乡。他们的命运与你息息相关、让人为之牵挂。为此,解放日报分派记者专访上海三农专家、走访外地创业典型、共话城市更好服务,为开拓渠道、积极引导、安置民生助力。今登系列报道首篇。
  对话
  大批返乡就业的一个“宿州样本”?
  引流“两千万”,全国各地都在群策群力、积极引导、开拓渠道,帮助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其中,安徽省最北部的小城宿州市,进入了人们的视野。2月10日电话里,当地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该市早自2005年起,便兴起了一股农民工返乡创业潮,如今这批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已达1500余家,占当地现有农村企业的70%以上,顺利吸收了包括眼下的大批返乡农民工当地就业。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这会是一个“样本”吗?记者直接对话宿州市劳动保障局就业科科长刘长。
  问:2005年全国的经济形势还不错,宿州为何那时就能吸引人们返乡创业?
  答:这是一个政府工作思路的问题。首先要明确的是,大部分农民工外出打工赚钱,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因此就不能把眼光只盯在为农民工做好外出打工的服务上。早在几年前,宿州政府已经将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如今让大家外出打工不用动员了。要知道,现在宿州全市每年外出务工者达130万人,一部分人回来就能带动一片。于是我们就开始鼓励大家回乡创业。
  问:怎么鼓励?
  答:创业需要政策。对创业者来说,首先头疼的就是土地、资金问题,还有到底做什么怎么做。我们就按此一一解决。土地可以利用闲置地,比如以前的大队部、政府机关大院等,优惠出租,鼓励利用自家后院;对于怎么和银行打交道解决资金问题,我们开专门培训班,请大学教授来讲课,对如何贷款、如何融资等问题一一讲解。我们再做好税收优惠、项目服务等,尽量让创业变简单,这样有想法的人自然就会回来。
  问: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似乎创业还局限在小本经营上,很多人都会想,创业会不会很难?
  答:创业本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将门槛降低。去年底我们市新开了一家大型商业城,目前还剩余了部分铺面没租出去,于是在商城的支持下,我们市政府牵头推出了免租金开店计划。这几天正在报名,效果还不错。商城对来开店的农民工免收1年租金,并开班教大家如何经营、如何进货;我们市政府则牵头工商、税务等一切可能涉及到的部门开协调会,要求免费为农民工服务,解决后顾之忧。可以说,把大家创业的风险降到了最低。
  问:宿州今年农民工返乡情况究竟怎样?当地的创业型企业对消化返乡农民工的问题帮助大吗?
  答:从去年10月起,我们就已关注到农民工返乡的问题,因此特别在全市选取了12个样本村,每村确定一名调查员,专门负责该村农民工返乡回流的调查。按我们现在的统计数字,春节前返乡的农民工70%以上都已经返城务工了。对剩下的人,我们这里的创业型企业,绝大多数采用的都是当地工人。像我们这里的涌桥乡,利用当地的特色,如今已经有了上百家返城农民工创办的食品深加工企业,很多当地妇女可以不影响家里种地,每个月赚千余元。一些人在外打工也不过赚这么多。通过这些例子的示范性效应,有效解决了返乡农民生活的问题。
  扫描
  创业园旅游业建基地种山林
  ―――各地政策各出其招
  宿州会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关注的样本吗?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为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安置问题,全国各地都在想方设法,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实实在在解决问题。
  重庆:对口支援干部奔走上海筑巢引凤
  截至去年底,重庆市万州区共2万余名农民工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目前,上海援建的移民就业基地已经解决了当地1万多人的就业。”万州区委副秘书长、上海挂职干部严冬介绍,从2003年开始,上海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援建“万州上海移民就业基地”,到2008年已累计建设标准厂房9.3万平方米,形成了万人就业、亿元税收的生产能力。
  安徽:“家”在创业园
  安徽2年内将建成300个农民工创业园,每年扶持10万农民工自主创业。农民工李为国把“家”搬进创业园,成立了芜湖天诺太阳能器具有限公司。他说,园区由政府出资提供土地、厂房、基础设施,并配套以税费减免、房租补贴等优惠政策,让他一下子看到了希望。
  广西:旅游业实现返乡就业
  靖西三牙山风景区、通灵大峡谷景区附近的返乡农民工,有的被安排到景区当船工、导游、民俗演员、厨师,有的到景区摆小摊烤红薯、煮玉米棒。有摄影技术的干脆到景区摆摊,为游客摄影留念。
  江西:打工积蓄投资林业
  泰和县马市镇南溪村的90多名返乡农民工组建的造林专业队,近一个月每天造林整地上百亩,收入数万元。去年起,江西省启动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通过谁造谁有、免费规划设计、免费提供技术和苗木,以及放宽林木采伐、林业贷款等系列优惠政策,返乡农民工纷纷把打工的积蓄整地打穴、购买树苗及肥料,从打工仔变成了老板。
  ……
  聆听
  目前最现实出路是农田水利建设
  ―――专访上海“三农”问题专家曹景清
  “返乡参加农田水利建设,是解决目前农民工就业难的最现实出路。”“三农”问题专家、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曹景清昨向记者表示:一方面,“两千万”需要引流,在大力帮助创业等众多途径之外,“以工代赈”恐怕是目前最为现实也最可操作的一个办法;另一方面,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历史性欠账,正好可以利用眼下这个时机好好补上;而从目前的抗旱来看,国家所强调的最根本措施,也正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认为这是“提高农业抗旱能力的根本之策”。
  一举三得。这被认为是目前引流“两千万”的最现实出路。
  有这么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来做吗?早在2007年8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部长陈雷就曾指出:中国有水库8.5万座,但由于大多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所以老化失修、病险的问题非常突出。
  具体的待修水库有多少?陈雷介绍,1998年以来中央累计投入了276亿元资金,至2007年已经完成了2190座大型水库和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欠账太多,待修水库以先天不足的小水库为主,接近总数90%。”曹景清说,“这么多小水库多在当年热火朝天的公社时期建造,以泥巴修建,年久失修,有些被掘开了口,大部分的主渠灌溉系统不好用了,疏通、加固迫在眉睫。”
  迫在眉睫,这个词针对眼下抗旱救灾的背景也同样适合。本月7日晚,温家宝总理在禹州市主持召开由农民和基层干部参加的抗旱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抗旱能力的根本之策。国家在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中,专门安排了农田水利建设资金。
  “这个投资是有生产性的投入,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对保证粮食稳产高产的长效供给有战略意义。”曹景清告诉记者,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类似举措,逢旱涝之灾,农民没了收入,国家就趁势以工代赈,由官方出钱、农民出力来治理大江大河。因此,利用当前农民工返乡、农村劳动力增加的有利时机,引导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不仅帮助他们就地就业,也解决了农田水利建设长年严重缺劳的难题。“更何况,小水库本就集中在丘陵地貌为主的地区,也就是这次旱情严重的地区。”
  对目前有益,对长远有益;对自己有益,对国家有益―――在家门口找新活,还是可以有作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