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记者从南平市台办获悉,本月28日,郑成功的后人将在南平市剑津中学——350年前郑成功率部在延平的驻地之一,为写有“郑成功都御营旧址”的石碑揭幕。而这也是“2008·成功之旅系列活动”的一部分。
此次活动由福建省闽台交流协会、台湾省台南市、金门县,泉州市、南平市延平区的民间团体共同举办。活动场次将依照郑成功的行军路线,逆向展开。24日,来自台湾的郑氏宗亲、台湾郑成功庙宇的负责人、旅游界人士等100多人,将从郑成功登陆台湾的台南市启航,经金门、泉州安井举办活动后,最终抵达郑成功军政生涯的起点延平区。
一段险被遗忘的历史
南平郑成功研究会和延平区郑成功文化交流协会是此次活动延平站的主办单位。同时担任两个协会会长的张水源告诉记者,闽北的延平、建瓯、武夷山、浦城、光泽等地都曾留下郑成功足迹,尤其是延平在郑成功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近年的历史研究确立了闽北在郑成功军政生涯中的重要地位,借这个契机,推广南平的郑成功文化,推动南平与台湾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郑成功被称之“郑延平”,这主要是因其当年被南明的隆武帝封为“延平郡王”。但过去连南平本地也很少有人知道,延平区的“延平”二字就是郑成功的封号。
正是在延平的8个月时间里,郑成功完成了一介书生向武将的转化,在延平城乡招募了一批主力部队,在延平大洲岛、际洲岛等地训练了水军队伍,建立了水军营地。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战略思想在延平形成,日后一直指导他的军事行动,如他向隆武帝提出了著名的“延平条陈”——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这一段重要的历史,直到2004年南平郑成功研究会成立以后,才被挖掘出来,并使之成为郑成功研究主流群体关注的重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朱佳木对这一段历史的评价是“北郑成才,南郑成功”。
两岸热盼旅游对接
在进一步挖掘“成功文化”的同时,南平市着力打好“成功旅游”牌。4000多米长的“成功路”正在抓紧建设,“延平广场“和”延平王郑成功塑像等也纳入了规划。
南平和台湾的旅游交流日渐热络。2006年8月19日,延平区和金门旅游业者联合推出了两条“郑成功军旅游”线路,这两条线路涉及12个景点,每一处都有和郑成功相关的历史和传说故事,这是继“徐霞客名人旅游线路”后全国第二条名人旅游线路。2007年春,台湾中天电视台来延平拍片,返台后制作播出了“延平王郑成功军政生涯起点”、延平民俗旅游风光等电视片。 2008年5月,金门旅游同业公会来南平,与当地旅游业者合作设计了金门、泉州、延平的郑成功旅游线路。
闽北旅游业者纷纷表示,“2008·成功之旅系列活动”只是一个开始,随着三地旅游设施的完善,线路策划的成熟,这条即将联起的“热线”值得期待。 (林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