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将用三年时间,实施“3100工程”,在“四个中心”建设急需领域,引进一批处于国际前沿、具有影响力的科学家、技术专家、企业家等领军人才;聚焦全球排名前100位的世界知名大学和全球500强企业,跟踪100名最优秀的海外留学生和在跨国公司中担任中高级职位的优秀留学人才,纳入储备库,实现引智工作“关口”前移。这是从2月28日的上海市人事人才工作会议上获得的信息。
调查显示,上海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与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还不相适应,以上海金融中心建设为例,国际性金融中心必须要有10%以上的人口从事金融产业,上海目前金融机构就业人口约有17万,仅占上海人口总量的1%;此外,本市12万港航从业人员中,大部分从事的是代理、货运等传统辅助类服务业,高级复合型人才的缺口很大。
针对这一现状,本市将引导各类优秀人才向本市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集聚,促进金融、港航、文化、生物与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上海重点产业领域的专项人才培养和开发,把现代服务业人才特别是金融人才、航运人才开发放在突出位置。同时大力加强海外引智工作,集中精力、集中资源,在未来五年快速集聚一批、储备一批熟悉国际规则、具有创新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要让人才扎下根,干成事,还需要营造良好环境。在近期本市有关部门对在沪海内外人才的一次调查中了解到,一些人才反映日益增长的人才工作、生活、创业成本与构建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人才高地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些高端人才关注的不仅仅是生活环境、社会保障的完善,更关注事业发展、社会公平,这些因素将成为决定人才去留的关键因素。
针对引进人才的“住房难”,本市一些区县正通过建设人才公寓、提供住房补贴等形式予以缓解。浦东新区科技公寓、紫薇公寓、创业公寓等4处人才公寓先后投入使用;2010年前,张江将有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的3处人才公寓投入使用,陆家嘴地区预计有数10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向人才开放。
而嘉定区推出的“引进人才购房补贴”,已为19位高层次引进人才提供了119.5万元的购房补贴。并在完善人才公寓租赁制度的基础上,实行高层次引进人才租房补贴。
此外,本市今年还将继续加大领军人才专项投入,建立健全领军人才学术休假制度、医疗保健和体检制度等,为领军人才工作、生活,特别是团队建设创造良好条件,提供便利服务。树立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典型,大力宣传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自主创新中的突出贡献,在全社会营造尊重领军人才、支持领军人才、争做领军人才的主流意识和价值导向。
同时,进一步集成和拓展海外人才服务。实施“归谷工程”,以留学人员创业园为载体,启动1―2个创业园区示范点建设,集成政府服务、社会服务的各种资源,使留学创业人员在园区内享有子女入托入学、学术交流、技术公共平台共享等“一条龙”、集约式配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