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在国家与个人之间寻求结合点 复旦大学课题组“描摹”大学生群体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76

  在当下大学生心目中,人生最大幸福是什么?在个人成长中最关注哪些问题?其休闲娱乐方式折射出怎样的生活态度?……2月25日举行的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新闻通气会上,复旦大学一课题组的相关调研结果引起与会者兴趣。
  在分析历年《教育部滚动调查》、《上海大学生发展报告》以及对上海部分高校调研的基础上,复旦大学专家和教师对当今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作了“描摹”并进行点评。
  重视家庭热爱祖国
  调研显示,九成学生树立了人生理想。各种理想追求中,学生优先考虑的依次是:家庭、国家利益、事业、个人自由、信仰和爱情。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排在第一位的是“有温暖的家庭”。同时,选择赴西部支教、报名参军、志愿到山区和基层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接受锻炼的学生越来越多,说明大学生把报效祖国同样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
  学生们认为自己“热爱祖国”,但很多人试图“在国家与个人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点”。数据显示,愿意赴祖国重点单位、西部、基层就业的学生,集中在比较富裕家庭学生、理科学生、中西部生源学生中。
  大学生十分关注个人发展,学习愿望比较迫切。不少学生平均每天上课5小时、自修3小时,学习时间占了三分之一。六成学生周末会参加各种英语、计算机培训班,但学习存在一定功利化倾向。在高校推行学分制的背景下,有超过九成的学生表示,课程给分情况会影响他们对课程的选择。
  大学生切实感受到就业压力。以上海大学生为例,其最关注的问题中,“大学生就业”多年来一直排名首位。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择业时考虑最多的因素依次是:收入、个人发展空间和个人兴趣。最向往的职业集中在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金融银行业人员等。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既有独立性,又表现出可塑性。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要在学生个人发展与为国家做贡献之间找到结合点。
  渴望交流追逐时尚
  调研显示,许多学生每天有2.5个小时坐在电脑前,最常做的三件事是:聊天、查找资料和观看电影电视节目。不少学生表示,网络使社交渠道拓宽、社交对象丰富,但往往不能深入,“内心想法难以找到合适的人去倾诉”。
  不少大学生喜欢穿个性服饰,换新款手机,出入健身房,边走路边听音乐。学生们还越来越热衷于过各种节日,除了圣诞节、情人节外,有些高校女生甚至集体扎起小辫庆祝儿童节,“给自己一个放松的借口”。上海大学生每月购买学习用品和书籍的花费占当月支出6%,而买化妆品、娱乐等支出占30%。在学校书报亭里,娱乐类报纸的销量远远超过了社会新闻类报纸的销量。在寝室“卧谈会”中,女生谈论最多的话题是生活琐事,男生是体育赛事。
  大学生的语言体系颇为“时尚”。“我”变成了“偶”,“什么”变成了“虾米”,“7456”指代“气死我了”。如果有学生不知道某个词汇的典故,会被嘲笑为“土”。
  大学生渴望独立空间,又渴望与人交流;追求个性,又有很强的从众心理。高校应适时引导,加强时尚、娱乐对学生的正面影响力,帮助学生提高素质和完善人格。
  道德底线稳固外延宽容
  在价值观问题上,多数学生高度认同劳动与奉献这些优良传统,愿意无条件照顾父母,对“铺张浪费”、“考试作弊”等现象表示明确反对。调查还显示,有一半学生认为自身的社会公德水平高于父母。大多数学生对于坚持什么和摒弃什么,有清醒认识,道德底线比较稳固。
  但是,学生的道德外延也变得越来越宽容,如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逃课”、“婚前性行为”、“语言行为不文明”等现象表示“默认”或“无所谓”。对时政类现象,大学生谈问题多,谈理念少;对问题感性讨论多,理性思考少;批判性意见多,建设性意见少。
  不同学生群体有不同特点。如,学生干部群体责任心强,表达、沟通和组织能力突出,但是创新意识、牺牲精神相对不足。学生中的贫富差距也在拉大,有学生开着私家车来学校,有学生却要乘2小时公交车去做家教补贴生活费。
  在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大学生群体的内在差异性不可忽视。思政教育要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分类指导、个性化教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