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普陀区中心医院近日传出消息:今年夏天,由副院长张兴儒教授带队的白内障治疗小组,将奔赴远在天山脚下的阿克苏地区,为当地百姓免费治疗眼疾。这也是普中心“偏远山区行医”的第二站。青藏高原、天山脚下、黄土高坡、内蒙古草原,初选的“偏远山区行医”四站,逐一留下了来自上海医生的脚印,更撒下了健康使者带来的爱与关怀。
医生自发组织的“山区行”
给远在偏远山区的百姓看眼疾,称得上是一次巧合。张兴儒回忆,有一次,听到来自西藏的学者讲述,当地修了慈善医院却苦于招不来一名医务人员,百姓看病仍十分不便。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张兴儒随后与院领导商量,牵头组织了一支白内障治疗小组,同时联系了来自其他医疗机构的几名医生,准备前往位于川藏边界的佐钦乡。那里,正是西藏学者提及的缺医少药之处。没有专业的组织安排,也没有固定的资金支持,治疗小组首次山区行,带上了最先进的超声乳化仪器、手术显微镜、人工晶体、消毒柜等,一路从成都坐了四天车,来到海拔四千余米的佐钦乡。顾不上心慌气喘的高原反应,同行的13名医生搬进简易大房子,扯一面旗子挂在房外,便开始了忙碌不已的行医过程。
高原手术“点”亮乡亲双眼
“山区行”的医生们常笑说:我们这是自讨苦吃。可真没想到,实际情况比想象中还要苦。在佐钦乡的白内障患者病情十分严重,手术时间不得不延长:上海手术只要十分钟,当地却要半小时;由于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医生用棉球给患者擦眼睑,擦到十来个棉球仍是一团乌黑;而因当地电压不稳、气温过低,手术更添几许难度。
两周内,治疗小组为108名病人进行义诊,为18名患者开刀,包括15例白内障、2例眼外伤及1例眼眶肿瘤,其中年龄最长者82岁,年龄最小者才8岁。佐钦乡的乡亲们赶着小牛车来看病,为了术后能方便医生复查,他们索性在医生驻扎点旁定个帐篷就寝。“瞎着眼睛来,亮着眼睛去”,对于十余名手术患者来说,上海医生的到来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8岁的嘎加原本是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却因一次眼外伤双目失明。当医生把蒙在眼睛上的棉布拆开时,嘎加重见光明,小男孩全家扑通跪在医生面前,感动得号啕大哭起来……
“自讨苦吃”感受为医责任
带着近乎崩溃的疲惫,医生返沪时却异口同声地表示:要将“山区行”进行到底。他们在地图上描出了四个点:青藏高原、天山脚下、黄土高坡、内蒙古草原,希望每隔两年可以前往一站,为当地百姓切实解决病痛。
业务骨干到山区行医,院领导对医生这样的自发行为十分支持。医院党委书记夏秀芳表示:很多时候,医生埋头繁忙的临床科研工作,却忘记了自己选择成为医生的初衷。到偏远地区“支医”,他们感受到了身为医者沉甸甸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正是成为好医生最需要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