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撑起“四月天”――卢湾区发展残疾人事业掠影
培养出全国首批智障人士足底保健按摩师、建立上海首个拥有自主型劳动产品的“阳光工场”、出台以“残保加环保”理念参与循环经济产业建设的创新举措……对残疾人的关爱,向来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而在上海市卢湾区,这样的关爱,正让所有残疾人士始终沐浴着人间四月天的阳光。
在这里,他们日常困难有人帮,生活质量有提高,各项权益有保障,过得既安全又舒心。几年来,政府部门投入850万元改造资金,全面完成了区内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的改建任务,逐步形成了覆盖全区的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督导机制;同时无障碍设施建设进家庭工作也顺利开展,方便各类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生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卢湾区为区内66户“老养残”家庭提供每天一个半小时的免费上门家政服务,去年又为391名重残无业人员办理了养老补助。“扶残助学春雨行动”保障了贫困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受教育的权利,“阳光之家”全日制学员午餐免费办法则减轻了残疾人家庭的负担。
在这里,他们享受着无微不至的康复服务,身心健康得到全方位的呵护。早在2004年,相关部门就对全区所有残疾人进行了全覆盖入户需求调查,并在2005年开始因人而异地提供分类康复服务,受益面占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总数的100%。相关部门划定了四类重点人群,逐年将医疗服务、康复器材、科普知识和无障碍设施等送进家门;每三年对全区持证残疾人进行一次免费体检,并向每位残疾人发放《卢湾区残疾人服务指南》,还开通了一条残疾人健康与康复服务热线;完成了7岁以下残疾儿童实施康复救助的市政府实事项目任务,并为区内的残疾儿童发放“阳光宝宝卡”,提供康复补贴。2007年,该区荣获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荣誉。
在这里,他们有机会学习一技之长,自食其力。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联手开展了各类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举办盲人按摩师英语口语培训班、计算机维修培训班和开展就业指导咨询等,提高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几年来共有900余人次参加,其中220人经过培训获得上岗就业。同时,相关机构和部门坚持分散与集中安置、正规与非正规就业、个体自谋出路与组织起来共同创业等多种形式,提高了残疾人的就业率,五年来共安置了近600名残疾人士就业。残疾人要在社会立足并不容易,所幸有政府和社会的帮助和扶持,让他们的攀登之路虽然艰辛,却不孤单。
在这里,无论阴晴雨雪,他们永远能感受到阳光的照耀。无数爱心人士为了残疾人事业默默奉献,用爱,用暖,用希望,在残疾人头顶撑起了人间的四月天。淮海中路街道“阳光之家”的负责人王幼玲就是其中之一,她用母爱的阳光照亮智障孩子的人生,不仅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还为每个孩子建立档案,为他们将来如何回归社会制订科学的指导计划,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找到自信,勇敢面对人生。更有无数志愿者构筑起了一张爱心网络,他们帮助残疾人参与体训锻炼,为残疾人子女义务开展家教,为残疾人活动免费提供场地,阳光般渗入残疾人生活的每一寸缝隙。
于是,在这里,他们虽然身体残缺,可是生命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