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市场开门红 提振信心迎挑战--“扩内需”成“保增长”必然选择
顾客们正在南京路步行街上的一家食品店内挑选商品
新春过后,南京路一家商场打出“春季・春悸”的主题。“悸”,词典里既解释为心动,也为恐惧。
刚刚过去的春节,消费者可说大大“心动”了一回。黄金周期间,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0亿元,同比增长13.8%;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37.3亿元,同比增长6.6%。虽然增幅同比皆有所回落,但在金融风暴肆虐的“寒冬”,这份成绩实属不易。如果说,中国人独有的“过年情结”在新年创造了奇迹,那么2009年剩下的日子,“内需”是否能够继续“心动”?不管看上去多么困难,在外需已难以担当“保增长”主要引擎的今天,“扩内需”成为我们必然的选择。
餐饮业:开源节流成首选
【现场】“抗击金融风暴”,位于宏伊广场六楼的日式料理店“大诚”在店前海报显眼处打出了这样的口号。
昨日中午,记者从南京路步行街东端的宏伊广场一楼逐层往上,几乎各层餐饮店都有促销活动。刚进一楼大门,就见“特价套餐优惠‘蝶’出”的七楼“采蝶轩”海报醒目。三楼“代官山”,部分下午茶点饮料送茶点;六楼“大诚”午市5折起,“巴贝拉”甜蜜下午茶“买一送一”,“釜山料理”打出了“特惠连连”的广告……
不过,在五楼的“豆捞坊”,记者却颇有些吃惊。已是下午1点半,店里仍人头攒动,门口尚有4名顾客在排队等位。带着7岁孙子的顾阿姨告诉记者,她已经等了十多分钟。记者留意到,这家店正在举行人均消费满88元可参加的抽奖活动,最高送100元的消费券,但顾阿姨说她倒不是冲这个,就是觉得卫生、装修不错,而且这种小火锅的吃法挺有意思,她和孙子都喜欢。
据中国银联统计数据,春节七天假期,餐饮刷卡消费增幅显著,同比增长160%。来自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的信息显示,今年全市151家餐饮抽样企业开出年夜饭1.3万桌,实现营业收入2268万元,每桌均价1745元,分别同比增长1.5%、4%。
【点评】“这是充满希望和挑战的一年。”在给各会员单位的新年献词中,上海餐饮行业协会会长陈红军这样说道。
“危”中有“机”,挑战也可能化为机遇。上海餐饮行业协会研究员何义钊介绍,餐饮业属于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服务行业,就像经济环境的晴雨表,面对经济发展的困难不可能不受影响,总体看从去年9月以来营业收入逐月下降约10%,受国外来沪旅游人数锐减影响的餐馆更是普遍下降20%。上海餐饮行业协会市场主管夏翔青说:“估计牛年元宵节后至整个上半年将会成为最困难的时期。”
【支招】怎样度过时艰?开源节流成为首选。干锅居、永和豆浆等都对成本进行了精细化控制,上海香特莉食品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沈威也说将把紧原材料进货关,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费用。其次,主动调整。上海金萌苏浙汇餐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施丽红介绍,苏浙汇将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下调价格,并在上海主要商务住宅区域开设快餐厅,推出特色面点等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再次,打造品牌。齐鼎餐饮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家和说重心将放在“鼎中鼎”豆捞、“味之都”中式快餐连锁的品牌建设上。
“增强变危机为机遇的信心,既要有应对当前困难的措施,又要探索未来发展的新路子,在调整中谋求新的发展。这是餐饮业应对全球金融风暴的根本指导思想。”何义钊说。
有信心就有希望。
百货业:打折以外求良方
【现场】2009年的第一个月,上海的百货零售走出了坚挺的阳线。月初的元旦期间,全市314家大中型商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6.95亿元,销售规模创下10年来新高。月末的春节黄金周,据抽样调查,全市389家大中型商业企业4000多家网点,节日期间共实现零售额42.72亿元,比去年春节增长8.4%,日均销售创下11年来的新高。
不过,节后这两天,大部分商店都感受到人流锐减。新世界五楼的某个皮鞋柜台,一位女服务员告诉记者:“春节一天最多卖出100多双鞋,这两天有两位数就不错了。”而在向来人流如织的置地广场地下二楼,羊绒衫促销柜台的营业员,也突然发现顾客的人数第一次比营业员还要少;一些更高档的奢侈品专卖店,甚至几个小时都没有一个顾客。
一方面是顾客人数减少,一方面,上海百货业从去年11月底开始的折扣活动,基本已达到众多百货公司的极限,尽管不少商店仍挂着“最后狂减”的广告牌,但大家心知肚明,促销已进入了尾声。“我们本周肯定结束打折。”置地二楼一女装品牌的营业员告诉记者,在这里,春季新货已经占据了一半柜台。
【点评】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陈宇先认为,在经济低迷、消费者财产性收入缩水的情况下,上海商业年末销售依然有明显增长,是商业企业抓住岁末、元旦商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取得的良好结果。应该看到,接踵而来的淡季在今年的形势之下,将格外严峻,相信商业企业已做好心理准备,但也不应失去信心。从政策上说,有两大利好,一是上海促进内外贸增长20条政策即将出台,对消费信心有一个提振作用;二是2月下旬“家电下乡”活动将在上海全面展开,50万户农村家庭的购买力不容小觑。从市场营销来说,2月份还有两个节日:元宵节和情人节,过往这两个节日可能不太受商家重视,今年可以多做些功课,吸引更多客流。
【支招】上海百货商业行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王浏河认为,除了政府在消费政策上进行一定支持外,商家更需要依托自身渡过难关。他建议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调整商品结构。消费者钱包缩水,可增加过季打折商品的销售,或引进物美价廉的国内品牌取代高端品牌。二是营销方式更多元。像南京路上的353广场,节后进行数码赛车节,就吸引了众多城市家庭。三是定位更加精准。以往百货公司只分高、中、低,不管是外部装修还是商品本身,雷同的非常多,应更深入研究顾客特性,找准自己的风格。四是提升服务质量,培养明星营业员,争取回头客。
“不打折怎么卖东西,这是大家迟早要面对的,值得上海商业界好好思考。”王浏河说。
旅游业:高性价比吸引顾客
【现场】“旅游最划算的时候到了。”走在沪上旅行社集中的福州路西藏中路,家家旅行社纷纷将最新的“劲爆价”线路贴在了最显眼的地方。在一家旅行社门口,刘小姐拿着好几张促销单,认真地对记者说:“你看,现在去三亚只要2000元出头,春节时可要5000多元呢。”
此言非虚。在刚刚过去的牛年春节黄金周,上海旅游市场迎金融风暴逆势上扬。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1月25日至31日,上海接待观光游客248.98万人次,同比增长4.39%;通过本市旅行社组织的出国(境)组团批数、组团人数分别同比增长7.72%、5.26%;黄金周七天实现旅游收入19.75亿元,同比增长1.6%。“我们从春节到现在,预定与咨询人数大大超出预期,春节中业务量同比增长甚至超过了50%。”国内知名电子旅游商务网站携程网的度假部高级经理许晨告诉记者。
但高潮过后是低谷。“如今每天咨询的也就十来个,只能说当下的总体业务量水平与往年基本持平。”上海中青旅虹口营业部时经理说。在此情况下,各家旅行社的几乎所有线路,都开始了大幅跳水。记者在携程网看到,节后境内游降幅最大的是三亚,几近70%。以某高端的“三亚5日4晚自由行”为例,春节时价格近1.5万元,而如今只要4500元左右;桂林、阳朔等相关度假产品价格打对折,丽江、厦门等地降幅则在两到四成之间。
出境游方面,香港度假线路价格降幅最高,比如春节时3700元的“香港4日特惠自由行”,目前只要2300元左右。此外,澳洲、欧洲度假产品价格也普遍下降两成。“我们不止要降价,还要保证质量,以最高的性价比赢得游客。”许晨说。
【点评】上海市旅游行业协会秘书长黄光荣说,旅游业是一个受外围经济影响较大的行业。在今年的经济形势下,虽然上海旅游市场春节黄金周表现颇佳,但黄金周后进入淡季已是所有地区都要面对的问题。如今,上海旅游行业协会早已开始配合有关管理部门,对于如何安度淡季全行业集思广益,增加信心。而在旅游产品上,除了以低价促销、增加旅游内容外,我们也应该注意,要保持品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这才是旅游行业顺利发展的保证。
【支招】专家指出,对消费者来说,每年的二三月,是一年旅游市场价格最低的时候,尤其是出国旅游,因国外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和人民币汇率等因素,今年可能是最佳时机,旅游相关资源很丰富,游客在出行时间、线路、酒店等方面选择都将非常自由。而对于经营者来说,价格战不是长久之计。不断推陈出新、低价而保质保量,用更高的性价比增强市民出游消费的信心,才是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