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我国迄今最具规模、能量居世界第四的重大科学工程―――上海光源,历经整整4年建设进入收官阶段,计划于2009年5月对用户开放。作为国家级公共研发平台,上海光源将首批开放现有的全部7条光束线和实验站,各站承担的科研任务相当饱满。原本2008年底截止的首轮科学实验课题征集,至今仍源源不断,全国各地用户申请已达数百项之多。
上海光源工程(SSRF)由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向国家申请建造,于2004年12月25日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破土动工。这项大工程立足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之需,是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物理、化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研究中不可替代的先进手段和综合科研平台。专家认为,利用这种光源的同步辐射技术开展实验研究,所涉及的学科之众多、应用领域之广泛,是其他大型科学装置无法比拟的。即将首批开放的光束线站,科学目标先进,能满足我国多个学科领域对同步辐射应用的迫切需要。
上海光源是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在这座万人体育场大小的圆形建筑内,建有1台电子直线加速器、1台全能量增强器,以及1台周长达432米的电子储存环,还有沿电子储存环外侧依次分布的多条光束线和实验站等,计划建设周期52个月。目前,工程方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正按工程总体进度和计划,进行最后阶段调试。
据悉,上海光源的电子束能量仅次于日、美、欧同类装置,具备国际先进水平,可同时向用户提供高品质的同步辐射光,覆盖从红外光到硬X射线的各波段。计划今春开放的光束线包括:生物大分子晶体学光束线、衍射光束线、XAFS光束线、硬X射线微聚焦及应用光束线、X射线成像及生物医学应用光束线、软X射线谱学显微光束线、X射线小角散射光束线。7条光束线各配套一座实验站,供课题单位及专家们进行科学实验。
就X射线而言,目前国际上的X射线成像技术趋向于更高的空间分辨率(纳米量级)和更快的时间分辨率(1毫秒或更短)。上海光源的X射线成像光束线站也正朝这些方向努力,为我国X射线成像研究作出贡献。同时,这座光束线站还将更多关注国内外应用研究的前沿,如早期肿瘤诊断、辐射治疗等。该站其他应用更为广泛,包括植物和农作物、先进制造业、考古学和地球物理学,以及功能性聚合物、制陶业、纳米材料、金属与合金、微电子学与磁性材料等先进材料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