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严东生九十华诞学术研讨会举行 路甬祥韩启德徐匡迪致贺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14

  2月18日,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名誉所长严东生九十华诞学术研讨会,在中科院上海学术活动中心举行。
  为祝贺严东生院士九十华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路甬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白春礼等发来贺电或贺信。
 
  徐匡迪、市政协主席冯国勤、中科院副院长江绵恒,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杨晓渡,副市长、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主委赵雯等出席研讨会。与会的还有多位院士及严东生同事、学生等。
  严东生院士是国际著名的材料科学家,我国无机新材料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材料科学基础研究,并着眼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成绩卓著。他不仅是一位治学严谨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技工作领导者。在我国科研、教育战线孜孜不倦、辛勤耕耘,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也以其渊博学识和高尚品格为表率,为国家培育了一批优秀科学家。
  学术研讨会上,海内外学者围绕人工晶体和纳米材料等受人关注的新型材料展开热烈研讨。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组织出版的《博学厚德,完美人生―――科学家严东生画传》,也在会上举行赠书仪式。
  
九旬“双院士”严东生:“百年之行,九十为半”
  
  2月18日中午,严东生与同龄的夫人孙璧教授,携手吹蜡烛、切蛋糕,共庆九十岁生辰。他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样的“双院士”科学家,目前沪上仅此一位。
  院士之大任为何?仅仅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学者,一位威望甚高的师长吗?众多海内外前来祝寿的科学家,都将严东生这位材料学大师的种种贡献,由衷盛赞为“战略性”的。
  洲际导弹的“头”
  战略家把功夫花在刀刃上。众人贺辞之后,终于轮到寿星本人发言―――严东生自我点评成果时,先说到了一种耐高温烧蚀的无机复合材料。原来,他与合作者研发的这一关键材料和部件,成功解决了我国第一代洲际导弹端头防热罩材料的难题,满足了国家战略需求。而这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取得的突破,实际上早在50年代严东生拒美归国时,便开始有了科研源头。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所长罗宏杰介绍,当时严先生从美国知名大学来到开滦化工研究所,立即着手开展耐火材料研究,并组织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相关生产、检验、测试标准。
  “纳米”不再陌生
  战略家有时就是预言家。如今,超微观世界中的“纳米”一词,仍带有高科技意味;可想而知,十多年前学术界对纳米材料科学的陌生程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严东生最先提出纳米材料研究的重大趋势,预计纳米级陶瓷材料研究将成为20世纪90年代后的一个重点领域,并将出现许多性能突破。罗宏杰表示,这促成国家在纳米领域的投入,使“纳米材料科学研究”成为当年启动的国家“攀登计划”首批项目之一,该项目在5年后又进入国家973计划,至今仍在继续拓展。事实上,严东生倡导并组建的中科院高性能陶瓷与超微结构开放实验室,目前已是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的“头牌”。
  谋规划“软创新”
  战略家必须谋规划。除了攻克那些“硬碰硬”的科技难关,许多老同行都提到了严东生“科学家管科学家”的“软创新”。时年38岁的他,便直接参与制定中国第一个“12年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后来他又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中国科学院科技体制改革的汇报提纲》,并获批施行,成为中科院全面推行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文件。直至今日,他建立起的那套依靠科学家的同行评审制度,还始终坚持着公平客观、择优支持、杜绝行政干预的原则。谈到对自己的“未来规划”,严东生笑言:“不是‘行百里者半九十’,而是‘百年之行,九十为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