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开学了!2月18日,本市38万农民工孩子开始了他们在上海的又一个新学期。随着一系列提高本市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质量措施的出台,这些孩子们的求学之路,正越来越畅快。
学校越来越漂亮
浦东新区民办育才小学,去年8月成为该区首批4所申办成功的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6个年级、1110名孩子在此就读。从2000年起,陈玉珍老师负责学校食堂、图书室、卫生室等后勤管理工作。2月18日上午,她乐呵呵地向前来检查工作的副市长沈晓明描述学校这两年的变化:教室斑驳的墙壁粉刷一新,并达到了4台电扇、8盏日光灯的标准配置;学校新添了卫生室,图书室;原来空落落的书架,被社会各界捐赠的7000余册和政府出资购买的2000册新书塞得满满当当。
“学校越来越漂亮,课桌椅不是破破的了,而且,我们每学期交的钱越来越少!”五年级女孩姚翠翠来自安徽,她发现,父母的眉头越来越舒展――浦东新区给每个上小学的农民工子女每学年1900元补贴(初中生为2400元),和在就读公办学校的上海孩子一样,上学期,学生免除了学杂费,这学期,书本费也不用交了!
上海伙伴手相牵
龚路中心小学,一所以招收浦东新区曹路镇本地学生为主的公办小学,和育才小学相距约10分钟车程,但两校孩子们的心,却没有距离。
穿不下的旧校服、看过的课外书,孩子们留给育才的小伙伴;屡屡在市区篮球比赛中夺冠的篮球队,邀请育才的小球迷们一起游戏;精彩的大队活动,两校一起策划设计;教学难点重点,两校老师一起备课。
在龚路中心小学,有近三成的外地孩子就读。“我觉得我们和上海小朋友没啥不同”,戴着“三道杠”标志的安徽女孩李妮妮骄傲地说,她的舞蹈在市区频频获奖,在上海,她获得了父辈们不曾有过的机会。老师们透露,为了让孩子有家的感觉,学校要求所有学生必须穿校服,避免攀比,春节前夕办各地民俗主题班会,让每个孩子为自己自豪。
“他们的父母为建设上海做出了贡献,我们应该让他们受到优质的教育”,本市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在一次工作会议上曾这样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