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 文化离广大上海市民越来越近
鼠年新春,上海宝山区友谊社区文化中心里沪剧声声,这里的“沪剧沙龙”里汇集了老老小小的沪剧迷。春节期间,宝山区12个街镇的社区文化中心都照常开放,仅各中心的沪剧沙龙就汇聚了近千名沪剧迷。而包括东方信息苑上网服务在内,宝山区的社区文化中心的图书阅览、艺术沙龙、体育健身服务,春节期间吸引了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市市民近4万人次。
随着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类文化设施建设正大规模地向社区辐射,各类优质文化资源通过有效的配送系统向社区传递,而一些高端的文化设施也在创造各种条件服务普通市民。让更多的文化资源走进社区,走向基层,贴近百姓,使文化离广大基层市民越来越近,百姓获得的文化实惠也越来越多。
显示城市文化高点的标志性设施与遍布全市社区、村镇、街道的文化中心交相辉映
近几年来,上海不仅在大剧院之后又启用了东方艺术中心等标志性的文化设施,而且花大力气建设社区文化设施,形成了显示城市文化高点的标志性剧院与遍布全市各区县、社区、街道的文化中心交相辉映的局面。
建设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学校和东方社区信息苑为主体、惠及市民百姓的新型文化阵地和公共服务平台,已多年被列入市政府实事之一。仅去年一年,上海就建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0个,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总量目前已达100多个。
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平台――东方社区信息苑项目,自2004年启动以来已建成280家,遍布全市19个区县,其中已运营的有234家,有效覆盖社区居民达560万。与此同时,依托农村信息苑、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点,上海建成了600家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室,预计到2010年将建成1800个。
由于历史欠账等方面的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上海服务社区的文化设施不足,资源严重缺乏。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一种新型的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服务的机制正在形成。据统计,目前上海人均拥有的公益性基层信息服务网点数居国内前列,市民出门15分钟就能享受到的都市公共文化服务的网络正不断趋于完善。
政府“买单”、居民“点菜”有效“配送”,内容服务体系逐步形成
通过政府“买单”、网点居民“点菜”的“配送”形式,东方宣教中心设立的“东方文体资源连锁配送服务点”文艺资源配送服务,已经成为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截至2007年底,在全市19个区县的128个社区设立了“东方文体资源连锁配送服务点”,在120个中小学校设立“阳光星期六”活动点。采编、配送戏曲、曲艺等5大门类40余个品种文艺演出1000余场,放映10个类别150余部优秀电影430场次,编制、配送以挂图、招贴画、展板为主要形式的10个专题图展1.3万套,采集、组织、配送球类、拳操类等9大类40多个品种的健身活动11000场次,策划、组织音乐、舞蹈、书画等10余个门类的经典艺术系列讲座26场。
至去年年底,郊区农村已建成近700个数字电影放映点。去年上海各区县乡镇放映免费电影近3万场,近千万人次享受到了这一公益文化项目的实惠。据悉,以上海东方永乐数字院线提供的数字电影设备为基础,一家家“东方百姓影院”正在上海的1867个行政村里逐步建立,从2007年开始的3年时间内将实现全部覆盖。届时,观众可在离家15分钟的范围内找到一家“东方百姓影院”。
不断向基层延伸的文化设施构成了文化服务的骨骼,而文化内容的服务体系则成为连接充实其骨骼的血脉,丰富的文化产品正通过这些血脉源源不断地向基层市民输送。
将原本只是在象牙塔研究院内的智慧和知识,与老百姓一一分享
2004年5月开讲的东方讲坛,截至去年8月在全市设立了285个举办点,先后举办了80多个系列、近6000场讲座,直接听众达到238万人次,实现了每个区县街道的全覆盖,成为上海社会教育的“品牌”项目。包括社科院研究员、海外高校的教授、医学专家、政府官员在内的各学科顶尖主讲人纷纷登上讲坛,将原本只是集中在象牙塔研究院内的智慧和知识,与老百姓一一分享。
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东方艺术中心等一批外观优美、水准一流的“地标”建筑为提升上海城市文化氛围起到了重要作用。眼下,这些高端文化设施也在努力创造各种形式,为广大普通市民提供服务。上海大剧院、音乐厅、东艺三家去年首次实现了公益演出常年、定点、错时举行,10多万市民在周末,以低廉票价欣赏到高品质的演出。“大剧院艺术课堂”、“东方艺术中心系列讲座”,以及公益性演出、低价甚至免费艺术讲座和开放参观日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探索,为更多的市民开启了一条走进艺术殿堂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