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纪念生命最后的奉献 --写在市红十字会开展遗体捐献25周年之际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35


  3月,有些特别,又有些感动。
  每年的3月1日,是上海遗体捐献纪念日。
  而这个3月,更值得纪念。
  3月1日,春寒料峭,细雨绵绵,青浦福寿园内举行了“人生最后奉献的永恒记忆”―――市红十字会开展遗体捐献工作25周年纪念活动。500多名遗体捐献志愿者、遗体捐献实现者家属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默默肃立。一枝枝红色康乃馨,轻轻摆放在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前,无声地表达着真挚的敬意与怀念。
  三月的永恒记忆
  如果说遗体捐献工作是一次畏途上艰难的进发,而许多次的突破都发生在了早春三月,一个充满希望的日子。
  1982年3月,市红十字会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遗体捐献工作。先后在当时的上海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中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铁道医学院和上海职工医学院设立了红十字遗体捐献登记接受站。当时,由于受传统习俗和观念的影响,我国遗体资源十分匮乏,医学院校的教学遗体频频告急。从零的突破截至去年底,本市共有23580名市民自愿登记加入捐献遗体(角膜)志愿者行列,有3942名志愿者实现了生前意愿,捐献了遗体(角膜),均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
  2001年3月1日,《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遗体捐献”的地方性法规。
  2002年3月1日,全国第一个自愿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在上海落成。2180个故去者的姓名被镌于一座两米高的“石书”上,诠释着对生命最后归宿的理解。
  2003年3月,市红十字会宣布,将每年的3月1日定为“上海市遗体捐献纪念日”,并很快建成和开放了全国第一所“红十字遗体捐献者纪念馆”。
  2004年3月,上海首支遗体捐献志愿者队伍―――徐汇区遗体捐献者之家揭牌。
  2005年3月,上海市红十字青少年教育基地在上海福寿园建立。
  2006年3月,全国首个遗体捐献者纪念网站―――上海市红十字遗体捐献者纪念网站开通。
  走不到尽头的长廊
  然而遗体捐献工作开展之初,没有条例,没有纪念碑,没有纪念网站,甚至没有遗体告别厅。条件之简陋、接受之困难以及个中之艰辛,让许多当年的工作人员和遗体捐献者家属们难以忘怀。
  最初的登记接受站,连一间完整的办公室都没有。一位捐献者家属回忆,当年上海医科大学遗体接受站,就在解剖实验室旁边的一间狭小办公室里。走到这间办公室前,需要穿过一条阴暗的、陈列着福尔马林浸泡过的各种人体器官的长廊。无论是志愿者还是家属,见到这条“充满了感官刺激”的长廊,“几乎没有勇气走到尽头”。
  最初的接受站工作人员,就是那些医学院解剖实验室的教师和技术员。原市红十字会组织训练部部长杨钧仪谈起早期的接受站工作人员,连声叹苦。上世纪80年代,住房条件不宽敞,一些自愿遗体捐献的老人就在自家的小阁楼里走完了人生。杨部长清楚地记得,炎炎夏日,家属电话打来,接受人员马不停蹄赶到逝者家中接受遗体。通向阁楼的,只有一架一人宽的木楼梯,只好一个人在楼梯口托住遗体,另一个人在楼下接住。摇晃间,逝者口腔内、腹腔内的液体顺势流下,滴在接受员颈上、身上。而且,“这样的事不是一件两件,而是常常发生”。
  最初搬运遗体的车辆,除了“上医”有一辆专门遗体运输车外,其他5所医学院,都是临时调动救护车急用。从事遗体捐献工作近10年的第二军医大学红十字会负责人肖辉说,除了救护车,我们还长年与殡仪馆达成用车协议。
  最初的告别台,即是解剖台。没有遗体告别仪式,没有音乐,没有鲜花。亲见父母实现遗体捐献的一位家属回忆说,90年代初,在一间30平方米的小房间内,四壁空空,家属把照片挂在墙上,自带鲜花,表达对逝者的深深崇敬。
  而如今,从捐献登记到接受搬运和最后的告别仪式,都逐步规范化和人性化。
  珍重生命最后的选择
  许多人不知道,今天的医科生,在第一次大体解剖课上,都会全体起立,向自愿捐献遗体者三鞠躬。
  在2001年《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正式实施之前,遗体捐献志愿者要捐献遗体,并非易事。每个志愿者申请单上,需要全部直系亲属的签字,即父母、配偶、子女、兄弟姐妹全部签字同意才可执行。许多老人的家属在海外、在外地,时时发生的是,外地的儿子赶回来与上海的儿子打架;叔叔伯伯拒绝签字,责骂小辈……
  记者采访到一位70多岁的老社会工作者,她为上海的遗体捐献事业倾注了很多心血。然而,这样热情澎湃的老人却不断叮嘱记者,千万不要提到她的名字,虽然她动员了别人,却始终没有得到自己家人的谅解。
  在如今的上钢新村街道32个居委会门口,都挂有一方白底红字的“红十字会遗体捐献咨询分站”牌子。挂牌之初,曾发生过风波。一位居委干部看到“遗体捐献”四个字,怎么也不让挂,觉得“触目惊心”。然而随着遗体捐献的宣传和推广,居委会不时有老人前来询问,要求登记遗体捐献。这位居委干部从不解到感动,最终他自己把咨询分站的牌子钉上了墙。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街道有100多名居民办理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年龄最长的88岁。
  一位名叫何夏的老人在25周年征文活动中写道:上帝把幼小的我给了父母,把青年的我给了社会,把老年的我给了我自己。那么我应当如何选择一个最合理最有意义的办法来处置自己的后事呢?我们生于泥土,归于泥土,如果死后尚能造福后代,那么死亡就是美丽的。
  最早吃螃蟹的人
  究竟谁是上海第一个登记遗体捐献的人?谁又是上海第一个实现遗体捐献的人?
  这些都无法准确地得知了,据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坦言,最早接受登记遗体捐献的工作人员也已经去世,这些“最早”都发生在市红十字会开展遗体捐献工作的前一年,1981年。
  在市红十字会遗体(角膜)捐献纪念网站上,1981年登记遗体捐献的志愿者,有资料可查的一位是赵乐事先生,另一位是蔡国嘉先生。在福寿园红十字遗体捐献纪念碑上,“1981年实现捐献者”那一栏镌刻着两个名字:骆启荣和丛培基。
  25年,四分之一个世纪。在这些最早“吃螃蟹的人”中,有110岁高龄的“上海第一老人”苏局仙。1983年,他在接受荣誉证书时,曾即兴赋诗道:“皮囊原似春蚕脱,亘古谁能永保存。气尽即交医士手,千刀万割便超生!”要知道,如此高龄的遗体捐献者,在国内实属首例,在国外也无文献可考。
  此外,还有著名物理学家谢希德教授同她的丈夫曹天钦教授。2000年3月,谢希德教授临终前,守护在旁的亲人和同事都知道她立下遗体捐献的遗嘱,但在感情上却希望不再提起这事,秘书甚至拒绝在遗体捐献表上签字。可当她一清醒过来,就提起这事,要求大家尊重她和丈夫共同的意愿―――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
  生命在奉献中延续,高尚在人世间永存。
  
  遗体捐献,是指自然人生前自愿表示在死亡后,由其执行人将遗体的全部或者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以及生前未表示是否有捐献意愿的自然人死亡后,由其近亲属将遗体的全部或者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近亲属,是指父母、配偶、成年子女或者其他监护人)。
  遗体捐献应当遵循自愿、无偿的原则。
  各区县红十字会办理登记时间为周一至周五,上午:9:00-11:00,下午:14:00-16:00
  其他遗体捐献登记机构、接受单位
  上海市红十字复旦大学遗体接受站54237009
  上海市红十字第二医科大学遗体接受站63846590-776211
  上海市红十字同济大学遗体接受站56626129
  上海市红十字第二军医大学遗体接受站25074383
  上海市红十字中医药大学遗体接受站51322075
  上海市红十字职工医学院遗体接受站64773528-2211
  角膜捐献登记机构、接受单位
  上海市红十字眼库眼耳喉鼻科医院接受站64377134-220
  上海市红十字眼库第十人民医院接受站51227027 66300588-338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