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科学是严谨的,艺术是浪漫的,它们之间似乎相隔甚远。然而,走进“2006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瑰丽的细胞版画、虚拟的动漫渲染、迷离的晶体结构……让人感觉科学与艺术如此亲近。科学求真,真中涵美。艺术求美,美不离真。
法国大文豪福楼拜说:“越往前走,艺术越是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人从山麓分手,又在山巅会合。”看似灵感乍现得来的艺术作品,往往背后也有严密的科学规律。毕加索著名的画作《镜中的女孩》、《格尔尼卡》和《阿维尼翁的姑娘们》都是耐人寻味的立体主义作品,却又都擅长平面分解:人体的各个部位,正面、侧面的剪影、甚至相隔几分钟不同的姿势,被集合在同一个画面上。时间、空间和运动等多种因素在静止的画面上“对话”。
看似和“艺术”毫无关系的细菌、微生物,在电子显微镜下,展现出富有美感的图案。埃希氏大肠杆菌一旦接触到某种化学物质,就会发出一层层红绿相间的彩色光圈,绚丽夺目。在阳光能透过的上层海洋,每一滴海水里都生活着数以千计的单细胞浮游生物,每一个比一粒沙还小,其中有许多还长着矿物质地的壳。壳体不仅记载着许多科研上有用的信息,它们本身也是一件件玲珑剔透的艺术品,有的像一粒小钮扣,有的像一块小饼干,有的像一朵绽放的花朵。就连代表现代科技的汽车,也不忘和艺术结缘。在泛亚汽车展示的一辆概念车里,方向盘被设计成中国传统吉祥物“如意”的形状,车座上还饰有各种带中国元素的花纹。
“借力”现代科技,艺术也更加有魅力。美国人唐纳德・奥尔森用专门的软件来做名画的“侦探”,独辟一条研究艺术史的蹊径。例如,凡・高的名画《月出》究竟于何年何月何日所画?如果用常规的办法,搜集与之相关的名人日记、书信,只能得出一个大致的时间范围。而专业的软件可以通过分析这一时间段内每一天的月相、月光的变化,找出与画面中最相符的一天,就是凡・高作画的那天。几百年后,奥尔森又在凡・高当年作画的原地用照相机拍了一张照片。两相对比,令人忍不住感叹。
其实,很多科学家也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他能发现相对论,恐怕和自己喜欢拉小提琴不无关系。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也是一位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积极倡导和实践者,此次展览,就有他创作的30余幅科学题材的水墨画作品。在呼唤创新的今天,艺术所代表的幻想与创造,更能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不竭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