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我和老伴每月的退休工资都有1100多元,过年也不用请客,省一点,捐千把块不会影响生活。”郭阿姨家住宝山区共康新村,从家到外滩附近的上海红十字会总部,坐地铁虽又快又方便,但郭阿姨舍不得8元车钱,选择了坐公共汽车。722路转65路,吃过早中饭就出发,下午两点多才到,时间长了点,但车钱省了一半。郭阿姨说,她家有个小账本,封面写着“精打细算,过好每一天”,里面记录着家庭所有收支,一分一角都不落下。
就是这样一个能省则省的普通上海阿姨,拿出一千元捐款,却很舍得,“我心里有另一本账,哪里该省,哪里该花,清楚得很。”郭阿姨说,自己有房子住,热菜热饭,暖衣暖被,应该尽己所能,帮帮别人。
节前中国南方普降大雪,湖南、湖北、贵州、江西、安徽等省受灾严重,上海红十字会向全市市民发出号召:解囊相助,共抗雪灾。2月1日那天,捐款热线、捐款账号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公布,上海市区及各区县的捐助点同时设立。上海红十字会副会长熊仿杰估计,从公告发出到收到捐款,一般总要隔上两三天。
但这次估计出了差错。2月1日,鹅毛大雪一天未停,赶到上海红十字会总部捐赠点捐款的市民就超过10个。当天,上海红十字会就将总计100万元的捐款汇到受灾较重的贵州、安徽两省有关部门。
熊仿杰给记者看账本,指着捐款人的“金额”、“姓名”、“地址”三项,一行行读下来:50元,上海一居民,航华二村;10000元,无名氏,普陀区;200000元,一老人,上海……读完,熊仿杰沉默许久才说话:“我心里还有一本账,这些人不肯留姓名地址,但他们的模样,我忘不掉。”比如捐10000元的老人,花白头发,中等个子。新疆地震、“非典”、印度洋海啸,红十字会几次为灾害筹款,这位老人都来捐款,每次都是一万元。
更多的捐赠者,连面都没露一下。
在上海红十字会总部捐赠点负责接收捐款的王老师,同时还负责接听捐款热线。“到捐赠点来的人,是少数中的少数。”王老师说,大部分人通常只是打电话来确认红十字会的银行账号,然后通过邮政汇款或银行转账捐款,“这些人,我们连模样都没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