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为创新“春耕”准备好“土壤” 张江软环境建设先行一步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80

  “一年之计在于春。用于张江高新区的首批20亿专项资金即将到位,正如农民春耕前要先松土,我们现在也在做类似的准备工作―――培育创新的土壤,让这笔资金如同种子般生根发芽,发挥作用。”市科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徐美华用巧妙的比喻概括新一年的科技创新“春耕计划”。
  去年召开的上海张江高新区领导小组会议上,各相关部门达成共识:从2008年到2010年,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各出资10亿元,作为高新园区的专项资金。目前这项工作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不过眼下科技管理部门更关心的是,如何为“春耕”准备好“土壤”?资金对园区创新的推动力固然巨大,但如果园区的创新氛围营造未到“火候”,专项资金的撬动作用很难发挥。
  目前,张江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软硬两方面约束,如土地资源有限、产业特色不够鲜明、创新要素互动不够充分、核心竞争力相对欠缺等。这种情况下,如果“撒胡椒面”使用专项资金,必然收效甚微。因而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是当务之急。酝酿中的集成电路创新集群是“先头部队”。根据全市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五分之三已集聚张江的情况,有关部门正适时调整,将上海集成电路技术与产业促进中心的工作重点向张江核心区和漕河泾两处适当倾斜,由此促成创新集群的尽快形成。
  园区管理部门的观念转变,也是软环境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前不久,某著名汽车零部件公司想在上海张江高新区的核心园设立总部,并向园区申请多项优惠条件。园区专家委员会仔细评估后觉得,汽车产业并非张江核心园的主导产业,遂仅给予一般待遇。相反,一些创新型中小企业却得到园区包括土地、金融、人才在内的全方位服务。张江核心区的关注重点已从先前的“引进”成熟大企业,转向“培育”中小型创新型企业。为此,园区成立了负责项目引进评估的专家委员会,明确不再以企业规模作为引进标准,而是从企业的研发团队、知识产权状况、产业先进度、在产业链中的地位等方面,对有入驻愿望的企业进行评估,给予那些最具自主创新活力的企业以充足的发展空间。在其他分园区,“腾笼换鸟”也正在成为园区“换血”的主打方式。
  为了探索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新途径,上海张江高新区正在试点“股权代办”。
  专家解释,成长期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其规模、盈利水平等尚未达到正式上市的要求,但客观上又有融资需求。通过股权代办,可以让这类企业在“市场”中进行股权交易,从而方便企业融资,也方便风险资金的退出,使资源在创新的各个环节上合理、自由地流动。
  从“腾笼换鸟”到拓宽融资渠道,高新园区在观念和行动上的转变也是向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传递了一个“欢迎”的积极信号。只有园区内企业的技术含金量提高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才能更有的放矢。根据初步确定的方案,专项资金将不再沿用惯常的做法,即对某个企业、某个单项技术研发的支持,而偏重于支持可同时为园区内各企业使用的创新平台、公共设施的建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