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灼见后的世博期许--代表、委员聚焦世博会建言献策回眸
1月25日、26日两天,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和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相继开幕。
回眸过去一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提出近2100份议案、提案和书面意见,上关城市发展,下涉民生热点,很多合理建议均被采纳。其中,涉及世博会的建议是一大亮点。聚焦世博会,代表委员有的瞄准城市管理“顽症”,有的倡导低碳、控烟世博,有的呼吁提升市民素质,有的关注世博食品安全.....
这些真知灼见背后凝聚着代表、委员们对世博会的关怀和期许。在这场世博筹备战役中,代表委员们充分发挥积极性,推进政府加大城市管理力度,与之相应,职能部门的反馈措施也在不断改进更新。
我们相信,随着世博脚步的临近,“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定能在这座城市生动演绎。
让世博冠上“低碳”之名
【声音】李丰华委员:低碳对中国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若能把握世博会的机遇,树立低碳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将对改善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世博轴华灯初上,节能的LED光源幻化出绚丽灯光,“上采阳光、下蓄雨水”的阳光谷、巨型地下蓄水池和江水源热泵“协作”,俨然一条“低碳环保走廊”;绿色墙面的世博中心,植被保温、雨水灌溉,其生态节能技术让人惊叹。在不久的将来,世博会中国馆还将设专门展厅宣传低碳节能环保理念。
将“低碳”与“世博”两个词直接维系在一起的,正是政协委员的睿智之见。
去年8月3日,市政协十一届三十七次主席会议通过一份建议案,提议将“低碳”作为世博会主题展示核心内容,大力弘扬“低碳世博”。
市政协副主席、民建市委主委、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周汉民认为,世博会偏重的是理念展示,中国馆应展示中国人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的智慧,强调中国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成果,低碳经济的最新成果不失为理想的选择。
事实上,世博园区在规划之初,已考虑了诸多“低碳”因素,如利用中国馆和主题馆巨大的闲置屋顶面积,敷设太阳能光伏组件,世博园区有望成为国内乃至亚洲最大规模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园区。整个世博期间将有超过1000辆新能源汽车服务。园区内还有被称为“21世纪绿色光源”的半导体照明,预计可节省90%的能源。据专家预估,世博期间园区的各类低碳技术和节能举措,将能减少世博会碳排放的6到7成。
“既有低碳之实,何不冠上低碳之名?”委员们建议,将“低碳”作为世博主题的核心内容,大力宣传“低碳世博”,并选取世界领先的“模块式太阳能聚热阵列”技术作为中国馆“镇馆之宝”,体现中国的现代科技以及对城市未来发展的考量。
此建议一出,立即引起有关部门和广大市民的热烈反响。“低碳世博”何其美好,去年10月24日市政协常委会议上,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副主任李丰华再次作了题为《深化世博主题演绎,加强低碳技术展示的若干建议》的发言,重申“低碳理念是上海世博会主题的应有之义”。
近日,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局长洪浩明确表示,上海将尽力实现“低碳世博”之目标,从倒计时百日起到世博会举行期间,还将举行一系列低碳主题活动,鼓励民众积极投入减碳行动中去。
“控烟环境”下举办世博
【声音】冯丹龙代表:从我们提交议案到控烟条例通过,前后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可见市政府和市人大的控烟决心。对世博控烟,我们很欣慰,也很期待。
“电梯、网吧是否列入禁烟范围?控烟执法松一点,还是紧一点?”去年9月12日,上海社科院底楼会议厅座无虚席,来自于市民、烟草、执法各方的20多位听证陈述人亮出精彩观点,听证会交锋不断、高潮迭起。两个多月后的市人大常委会15次会议上,几经审议的《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表决通过,今年3月1日起本市公共场所有望进入“控烟时代”。上海世博会将在“控烟环境”下拉开帷幕。
控烟条例成为去年人大立法中一个备受关注的亮点,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沈国明说,该条例是市人大常委会首次通过立项论证机制,并将年度立法“预备项目”转为“正式项目”的一次尝试。
去年市人代会上,“控烟”是代表频频点击的关键词。市人大代表冯丹龙、陈晓玲、厉明分别领衔递交了尽早立法控烟的议案,呼吁制定上海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地方性法规,印保兴等47名市人大代表附议。
如何打造“控烟环境”?冯丹龙代表建议,禁烟场所应包括医疗卫生机构、学校及图书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场所,公共汽车、出租车等交通工具及其售票厅、等候厅等,餐馆、酒吧等有条件的应设单独的吸烟室,宾馆、旅店应设无烟楼层。他还建议,党政机关领导带头示范。厉明等代表进一步建议,将不同的公共场所按禁烟需要分类,与群众健康密切相关、人员较密集或为特殊群体提供服务的场所,室内室外应全面禁止吸烟,不设吸烟室。陈晓玲等代表建议,除明确控烟范围外,还应明确处罚标准,明确执法主体、加大执行力度。
这几份议案引起市人大和职能部门的极大重视。相关调查显示,本市整体吸烟率为30.2%,本市89.03%的市民支持上海开展控烟立法。世博控烟立法时机已渐趋成熟。去年5月18日,市人大常委会第27次主任会议上,《上海市控制公共场所吸烟条例》由预备项目转为年度正式立法项目。针对控烟立法中的争议焦点,市人大广征民意,并专门举行了听证会。
在控烟条例通过的市人大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副主任李忠阳又传出好消息,一系列的控烟准备工作正紧密推进,除了免费发放控烟宣传册、播放控烟公益广告等措施,还将在全市范围内招募万名“控烟卫士”。
“牛皮癣”淡出世博视野
【声音】夏荣耀代表:世博会预计将有7000万人次参观,小广告“顽症”不解决,将严重损害上海的城市形象。如今,城市硬环境正一点点好起来,希望市民素质也紧紧跟上。
走在城市的主干道和支马路上,时不时会瞥见电线杆、站牌、楼梯上密布着各种违法小广告。这些“城市牛皮癣”令市民深恶痛绝,又一筹莫展。为此,夏荣耀等代表在去年人代会上递交了“根除小广告”的书面意见。
在代表们看来,户外非法广告不仅仅是那些墙壁栏杆上的“牛皮癣”,还包括地铁中散发的小广告,这对即将召开的世博会是个不小的“败笔”。有关部门虽屡次整治,但收效甚微,已经成为困扰城市环境的“顽症”。另一位市人大代表裴蓁也将目光瞄准“小广告”,他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查处违法设置广告的行为。
小广告关系着城市的形象大计。这份书面意见切口虽小,但得到承办部门的极大重视。
为加强对小广告的整治,市政府去年公布了《关于对乱刻画乱涂写乱散发乱张贴乱悬挂宣传品或者标语的行为加强管理的通告》,明确规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筹备和举办期间,对乱刻画、乱涂写、乱散发、乱张贴、乱悬挂宣传品或者标语的行为”由城管执法部门行使行政处罚权。另外,市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决定》,也对小广告作了规范,根据条例,城管执法部门对利用或者组织“五乱”行为的,可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有了法规的硬约束,不少区县政府广出实招,或停机“堵”利益链源头、或更新涂料防“癣”留痕、或招贴栏为便民广告“疏”路,执法、管理和疏导三管齐下,城市“牛皮癣”渐渐淡出视野。
在市人大关于世博会的执法检查会上,有关部门坦言,小广告整治获得阶段性成果,但地铁中散发小广告依然是难点,不过这一“坚冰”也正慢慢解冻。据悉,各区县城管部门加大了治理和查处那些制造“五乱”的责任人或幕后组织者的力度,并在处理街头散发小广告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世博食品有了“身份证”
【声音】陈晓亚委员:世博会期间,食品安全需要确保万无一失,这对上海的食品安全监督是考验。若能经受住考验,建立起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那也将是老百姓的福祉。
历时半年的世博会,将给食品卫生安全带来严峻考验。去年政协的001号提案即为此而写。
“从三鹿奶粉事件开始,让我对食品安全问题多了一分思考。食品中新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物对健康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去年两会上,陈晓亚和李林委员联合提交了《关于提升上海市食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健康和世博会安全的若干建议》的提案。他们建议,开发一种简单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确保市民和世博游客“吃得放心”。
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工作的陈晓亚专门请教了营养研究所的同仁,汇聚众人之智慧后,和李林一起提出,以食品微生物污染和化学污染为重点,开发更简单、快速、准确、有效的检测方法。同时,要对食品安全早期监测、预警、快速反应和溯源,要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
对于这份提案,市政协责成专人分成三大类专项跟踪落实情况。一次次协商、跟踪过程中,陈晓亚看到他提出的建议正逐步落实。市食药监局还“请”出一整套新开发的快测工具请委员们现场观摩。
另一个将目光盯在“世博食品安全”上的是政协委员李飞康。他建议要给进入世博园区的食品佩戴“电子身份证”,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采纳。
从田头到餐桌,实现全程监控。新开发的“世博食品安全实时监控综合平台”下设世博现场电子化监管系统、食品溯源系统、快速检测系统、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系统、远程温度监控系统、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等6个专项管理系统。进入园区的蔬菜、水产品、畜禽、奶、蛋等,都佩戴有“身份证”,只要用手持式办公终端移动设备一照,就能读出这些食材的生产单位、品名、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信息,确保食品和原料安全可靠。
进入园区的食品做到了“有底可查”,园外呢?李飞康希望,通过各方努力,能使溯源系统运用于全市的各类食品行业,同时与外省产地建立起认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