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小路整治的群众观 ――虹口区东余杭路“乱象不再”的背后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73


  “在这里住了10年,我终于看清楚对面的楼长什么样了!”两个月前,虹口区东余杭路一位沿街居民的玩笑话,让区领导至今记忆犹新。

  位于虹口提篮桥老城区的东余杭路,是远近闻名的马路集市。10年来,马路被各式摊贩占据得水泄不通,屡禁不止,被喻为“城市管理的洼地”。直到今年10月,一次规模空前的综合整治,才让马路“重现天日”。

  种种细节显示,这次整治与以往任何一次都不相同——全区23个部门通力合作;事先广泛征询周边民众意见,做足沿街商户工作;整治中的信息公开;整治后的长效管理……整整两个月过去,小路的乱象没有重演。

  单看治理,一次整治很难一劳永逸。但在群众工作的层面,此番整治工作却别有一功。“当一部分群众的眼前利益,同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产生冲突,我们该如何组织、引导及教育,又如何真正做到‘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在虹口区委书记孙建平眼里,这是当下群众工作的重要命题,而东余杭路则提供了一个微缩样本。

  集中整治,也不只是取缔无证、拆除违章。对虹口的党政干部而言,这不啻为针对“群众观”的一次集中再思考。

  是“政府决定”,还是群众要做?

  “东余杭路乱,出了事情,救护车都开不进去!”这样的说法,在提篮桥地区乃至整个虹口区广为流传。

  据统计,短短600米长的路段内,沿街商户有239家。在他们的门前,9米宽的路面上,挤着800余个摊位。居民在这里能买到新鲜便宜的菜食,不能说不方便。但马路的混乱也让他们叫苦不迭。平时拥挤不堪,自行车都难以通行;食品摊散发的油烟味,令沿街居民窗都不敢开。

  10年间,城管和街道不知“突击整治”了多少次。没有一次不是“大兵压境”,但每回干净个两三天,呈鸟兽散的摊贩又重新聚拢。有时,城管队员前脚刚走,小贩后脚就把铺子摊出来。久而久之,管理部门苦叹:“管不住啊!”周边居民无奈:“真管不好啦!”

  真的管不好吗?

  今年的虹口区“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再度热议东余杭路乱象。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代表,亲自到东余杭路“蹲点”三天搜集群众意见。强烈呼声下,职能部门决定再次出击。

  他们照例草拟了整治告知书:“区委区政府决定,对东余杭路开展大规模集中整治……”材料上报到区委,却意外地被退了回来。“这表述本身就有问题,”孙建平说,“我们要想清楚,究竟是政府‘决定’要做,还是群众要求我们做?”

  政府“决定”,然后贴告示,下令整改,集中行动……这是过去的执法逻辑,似乎顺理成章。但人们发现,周边居民、店主和摊贩对此参与度并不高。他们往往袖手旁观,甚至唱反调。执法部门不知道群众在想什么;没有群众支持,他们自身也势单力薄。

  虹口区决意改变观念。为此,在区委召集下,职能部门、东余杭路居民、店主乃至摊贩坐在一起,畅谈对整治的意见和建议。提篮桥街道党工委书记胡军记得,大家的讨论颇为热烈。最令其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小贩的发言,他告诉政府负责人:“我们也有我们的苦!”

  这样的座谈会前后开了30余次。职能部门意识到马路乱象背后的民生需求;整治所秉承的理念,也渐渐浮出水面:“整治为民,整治靠民”。

  “不深入,你根本无从着手”

  东余杭路乱设摊成因复杂。仅沿街的商户,就对马路摊贩意见不一——多数人反对,也有人态度暧昧。一些店主已与门口的摊贩达成默契,后者做生意,会给前者一点好处;还有的店家,索性自己把生意做到马路上。

  “整治靠民”,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这些商户的力量。但过去的经验表明,仅凭个别部门和街道一己之力,连同商户对上话都难。虹口区决定,借鉴“组团式服务”的经验,联合多家相关部门,寻求合力。

  这一次,“相关部门”的名单格外长。在区委政法委和区综治委牵头下,共23个部门和街道组成了“东余杭路区域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其中除了市容、工商等常规部门,更有不少过去同马路整治无甚关系的“新面孔”:区委宣传部主笔撰写“说帖”,向店主、摊贩进行宣传告知;区商务委负责稳定市场,确保市民在马路菜场被取缔后仍能买到廉价菜;区人保局调查沿街店主和摊贩,对有困难的人员提供就业援助等服务;甚至还有区监察局,专门负责监督整治过程中的干部作为。

  8月下旬,来自各部门的工作人员混编成16个工作组。一位区委副书记和两位分管副区长挂帅,担任前3个组的组长;另外13个组,则由各部门和街道一把手领衔。工作组成立当天,所有人都领到任务:去敲开沿街商铺的店门,挨家挨户做工作。

  很多干部还是第一次与沿街商户打交道。在数次带队走街串巷的区委副书记颜建平看来,这承继了虹口区“全方位对接、全过程负责、全社会参与”的“三全”工作传统,对干部本身也是历练:“239家沿街商户,809个马路摊位,平时说起数字,大家张口就来,但数字背后呢?如果不深入,你根本无从着手。”

  卖小馄饨的老许,曾让区绿化市容局党工委书记刘长松犯愁。老许的店面小,大多数餐桌放在门口的人行道上。一旦这些桌子不让摆,小店的营业额要损失。刘长松明白,如果上来就谈“整治的意义”,对方根本不会理睬。为此,他与老许从家常聊起,夸奖对方“家里真干净”,并提示“外面也搞搞干净,不是更好吗?”临走时,他甚至答应,“以后我经常来买你的馄饨!”

  几次下来,老许被说动了。一个多月里,几十个“老许”被说服,放弃眼前的蝇头小利,成了整治的拥护者。“只要真的去交心,你会发现,店主其实很配合。”刘长松回忆。最终,239户商户全部签署了意见书,同意整治。(下转第5版)

  (上接第1版)

  “群众的眼睛一直看着我们”

  10月10日凌晨4时30分,集中整治行动在东余杭路正式展开。350余名干警、行政执法人员和街道干部,成功取缔无证摊贩809个,清除占道堆物182处,整治跨门营业46家,清运各类垃圾54吨。

  让执法人员欣喜的是,这次执法过程出奇地顺畅。此前,工作人员向东余杭路区域的商户、摊贩和民众发放了不下1000份《告知书》,并找到马路摊贩一一告知马路整治的时间节点和要求,还对其中确有困难者提供帮助,加之沿街店主的支持配合,事前的一些担心并未出现。

  当天一早,出门上班的居民发现,马路亮堂了,嘈杂的叫喊声没有了,不禁拍手称快。不过,也有人交头接耳:“会不会过了几天,又勿来塞(不行)了?”

  这样的质疑声,已在政府部门预料之中。当天,274名干部和执法人员三班倒,24小时分段固守;此后,包括设置“钉子岗”、引入社会多方监督机制等举措,亦对可能出现的回潮现象进行即时遏制。12月初,虹口区还新设立东余杭路综合治理办公室,牵头辖区城管、工商、食药监、派出所等部门,共同固守来之不易的整治成果。

  “很难毕其功于一役,但我们需要通过细节安排,尽力维护整治的效果。”孙建平说,这是回应群众关切的必需。同时,近至东余杭路周边,远至虹口足球场附近等乱设摊“重灾区”,亦将沿用东余杭路的经验进行整治。“群众的眼睛一直看着我们。如果只是好了一条路,那不算成功。”

  一直“看着”的,也不止虹口区内的民众。

  从一开始,虹口区的政务微博“上海虹口”就在微博上播报东余杭路整治的设想和进程。10月10日,孙建平本人也在“东余杭路整治”主题下发了一条微博:“难能可贵,贵在坚持。”很快,一位网友就发来评论:“顽症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陋习的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相关部门要吸取管理上的教训,让整治的成果始终保持……”

  “谢谢提醒。”孙建平回复道。

  “群众的眼睛一直看着我们”

  从一开始,虹口区的政务微博“上海虹口”就在微博上播报东余杭路整治的设想和进程。

  10月10日,孙建平在“东余杭路整治”主题下发了一条微博:“难能可贵,贵在坚持。”很快,一位网友就发来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