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长宁区不断完善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格局 加强社会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31


 



联泾港亲水平台



修建完工的休闲走廊



长宁区开展组团式服务解民忧



志愿者为居民提供视频法律咨询



长宁区党员志愿者工作室成员积极开展社区关爱行动



长宁区大力推进“凝聚力工程”学会组织建设

  12月12日,长宁区第九次党代会拉开帷幕。

  过去的五年里,长宁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胜利完成区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城区信息化建设、城区环境品质走在全市前列,精神文明、民主法治和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顺利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为长宁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党建工作中,长宁不断完善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格局。纲举目张,区域化党建在加强社会建设、促进和谐稳定、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服务民生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现。

  党员志愿者工作室,促城区和谐

  每周三晚上,仙霞路街道的 “红心法律工作室”内,都有党员志愿者坐镇,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解决矛盾与纠纷,许多居民带着烦恼来、携着满意归。该工作室自1999年成立以来,共接待、调解民间纠纷70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5%。某小区一对夫妇与儿子共同居住,婆媳矛盾很深,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居委多次调解只是短暂的平息。 “红心法律工作室”的核心人物——施红心法官,利用多年经验,通过 “房子一换二”,解决了这桩10多年来的家庭矛盾。

  长宁区注重依托基层党组织,培育发展党员志愿者工作室,形成了区域化党建的工作特色。目前全区共有101个党员志愿者工作室,引导了近2000名党员定期或不定期参与基层社会建设和服务,受益群众达10万余人次。党员志愿者工作室中,从事社区矛盾纠纷调解的约占10.7%,从事基层社区管理服务的约占25%,从事社区公益性服务的约占64.3%。

  工作室参与化解矛盾纠纷。如,江苏路街道的“人民调解李琴工作室”,由李琴领衔,从2003年11月成立至今,她带领志愿者开展人民调解工作,接待6000余人次,调处矛盾1800多起,签订协议书1300余份,信访代理180余件。天山路街道张�C法律工作室孵化出新的社会组织——上海先行民商调解中心,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志愿调解民商事案件504起,和解金额2100万元,化解率达到51%,义务提供了3000多小时的社会服务。

  工作室积极参与基层社区管理,党员志愿者以专业知识介入人民调解、特殊人群心理疏导、物业矛盾化解、居民区工作者培训等工作。如,新华街道的“蓉之林物业咨询工作室”,针对业委会成立、运作和物业管理、物业使用过程中的矛盾纠纷,进行培训、协调、维权,以第三方身份弥补政府和社会管理的缺失。

  推动社会公益,工作室也有着广阔舞台。如“陈洁特教工作室”负责人陈洁,放弃了原先年薪十几万元的工作,投入个人几十万元积蓄,自费开办了自闭症儿童培训中心, 3年来已为近300名自闭症儿童提供了专业训练康复。

  “凝聚力工程”学会,铸党建品牌

  岁末,长宁区“凝聚力工程”学会牵头组织的“千企帮千家”活动又掀高潮:广大会员单位踊跃开展形式多样的帮困活动,纷纷深入社区、家庭,关心困难群众。不仅在节日,区域内企业与困难家庭已建立长期帮扶关系,“变一时为长期帮”、“变节日为常年帮”、“变临时为固定帮”。

  “凝聚力工程”学会,是长宁区域化党建的一大品牌。

  为深化拓展区域化党建工作平台,2009年底,长宁区在总结17年“凝聚力工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成立了“凝聚力工程”学会。作为区域化党建枢纽式组织平台,“凝聚力工程”学会成员来自区域各个方面,主要有驻区市级机关、区域内“大院、大所、大学、大企”、社会组织、区属单位以及居民区代表,力求“全覆盖、代表性”。通过党建引领,促进区域内党组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在一个平台上融合互动,落实推动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以及涉及区域性、社会性、群众性的重大事项。各街镇也相继成立了“凝聚力工程”学会分会,截至目前,区、街两级学会共有成员单位千余家。

  做实双向服务功能,才能增强“学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学会”向所有会员单位发放征询意见表,为企业提供个性化、针对性服务。如,针对企业党政人才培训不够的问题,“学会”与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等相关职能部门联系协商,先后为南方航空、春秋航空、中国联通等企业培训党组织书记、入党积极分子;“学会”主动牵线、做好沟通,促成华东政法大学为相关企业培训输送法律人才,东华大学为相关企业培训服装服饰人才等合作项目;“学会”与区相关部门和学校联系,为企业引进人才解决了子女就学入托等后顾之忧,不断优化区域商务环境。

  如同一张网,“学会”不仅“网罗”众多企业,还“网”入区相关职能部门及街道镇等。区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虹桥社区分会上介绍虹桥交通枢纽建设情况,有的会员单位得到相关信息后,及时调整了发展策略,促进了企业发展。区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镇根据区域企业的需求,推出了“六个服务便利联盟”——即沟通交流、发展融资、学习培训、法律维权、卫生保健、白领午餐等6个便利联动组,解决了一批企业白领就餐难、出行难、交友难等问题。华阳社区分会会同多媒体园区、联通公司等会员单位先后开辟1000多平方米、300多个座位的餐厅,解决了9000多名白领午餐问题。

  通过服务,不仅增强了会员单位对“学会”的认可度,也激发了会员单位干部、党员和职工服务社会的责任感。由广大会员单位参与的 “千企帮千家”活动应运而生。会员单位还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市区联动、区校联动、校企联动、企企联动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合作项目。如,长宁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合作启动共建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技园区项目,与东华大学合作共建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项目等。

  创先争优,聚焦联系服务群众

  长宁区太阳菜市场里,党员摊主挂出“党员示范岗位”红色标牌,这些摊位总是格外红火,因为有特价菜供应,而且摊主服务热情周到,百姓特别爱光顾。太阳市场党支部开展“党员让利群众,服务千家万户”主题实践活动,倡导党员摊主发挥带头作用,推动菜场回归公益。

  在长宁工商系统,“三个百分百”成为党员们践行的一条“守则”。区工商分局党委坚持服务窗口做到党员100%亮明身份,党员岗位100%成为服务示范岗,服务承诺100%向社会公开。

  长宁区各级党组织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途径。

  创先争优,聚焦联系服务群众。长宁以关爱行动“扶民”,发动全区党组织、党员掀起“困难群体关爱行动”的热潮,对社区九大类1万余户困难群众开展全覆盖排摸、“一对一”结对、多样化帮扶,实现了结对帮扶全覆盖。以实事项目“惠民”。如,区房管局党委在拓宽保障性住房覆盖群体、巩固创新物业管理长效机制、加快旧区改造攻坚步伐等方面创先争优。以窗口服务建设“利民”,在机关窗口单位普遍开展 “优质服务示范窗口”活动、菜市场集中开展“让利百姓”党员公开承诺活动。以普遍走访联系“为民”,街镇通过组团式服务,面对面走访居民家庭,收集各类意见建议,尽力解决落实。

  创先争优活动与加强区域化党建工作相结合,充分利用区域化党建平台,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新发展。统筹区域资源,以“凝聚力工程”学会为区域化党建平台,整合大院、大所、大企、大校的资源,融入区域重点工作,形成创先争优的合力,如,副会长单位虹桥机场集团等向全体区域单位发出共同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倡议,多家单位共同参与创建文明和谐西大门活动,初步形成区域性精神文明创建机制。联动条块力量,充分发挥区域化党建的优势,突破楼宇、园区在软件建设等方面的难点问题。进一步深化“六个便利服务联盟”建设,形成“一站式”服务模式,同时开展了金融服务银企对接会、学习便利服务咨询、“相约二号线”青年交友等系列活动。完善社区报到制度,动员区域内各单位、党员主动联系报到,积极认领社区提供的帮扶项目。支持党员通过 “五进入”--进入居民委员会担任兼职委员,进入业主委员会担任委员,进入社区党员代表议事会,进入志愿者团队,进入群文团队和网络组织、网络论坛,在各类社区组织中发挥好宣传、组织、引导群众的作用。

  组团服务,点滴凝聚在身边

  “脚步”迈向群众身边, “事情”办在群众身边。为不断深化拓展 “凝聚力工程”建设,长宁区以 “凝聚在身边”为主题,在基层党组织中建立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全区10个街镇180个居民区全面投入行动,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组团式服务。

  在组团式服务中,新泾镇以 “听民情、知民需、问民计、解民忧、暖民心”为总体目标,通过一次走访暖人心、一项承诺定目标、一块牌子亮身份、一面镜子树形象、一股热情办实事,全面推进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

  全镇31个居民区依托 “居民区—块区—楼组”的网络,共划分224个块区,组团力量逾4000人。在全覆盖的普遍走访中,收集建议134条,问题253个,化解重大矛盾9起。工作中,基层党组织集群智合群力,总结归纳了入户访谈、户外联络、电话预约、集体活动“四种工作法”,探索创立了楼组层面解决基本问题、块区层面解决普通问题、居民区层面解决重点问题的 “三环式”便捷通道问题处置机制。如淮阴路居民区党支部发挥组团优势,成功化解一起二手房买卖纠纷引发的重大矛盾,确保社区的稳定和谐;福泉路居民区党支部联手社区卫生中心,以 “家庭医生制”为抓手,为居民建立慢性病健康状况跟踪档案,现已签约289户家庭;还有新泾组的市、区党代表也积极联系社区,主动参加工作团队,热诚关爱扶助困难群体。

  在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走访时注重聚民智、纳民声,努力把大部分问题、矛盾隐患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到目前为止,全区各街镇收集的4500多个居民反映问题中,块区和居民区党组织依靠自身力量解决近4000件,解决率达到90%。

  长宁区新泾镇区域化大党建坚持惠民导向

  问民计 解民忧 暖民心

  沿着河岸,宽大的亲水平台斜侧出水面,有人挥舞着太极拳,有人坐在岸旁悬着钓竿,有人谈天晒日头等,惬意得很。

  去年年底,新泾镇三个沿河居民小区添上了亲水平台。在剑河路409弄的瑞冬小区内,沿着河岸共有三个宽大的亲水平台,高及胸口以下的围栏采用仿木质结构,很有中国味。每个平台宽及25米,呈圆弧形延伸出水面约1米多,平台内侧还安置着休闲长椅。 “过去河岸旁是围墙,而现在将围墙全部打破,让河水透入小区内部,立刻提升了我们的环境和生活品质。 ”小区居民说。

  昔日脏乱差的卫生死角转身成了居民乐意转悠的亲水平台,这是新泾镇实施惠民工程的一个缩影。在区域化大党建中,长宁区新泾镇始终坚持惠民导向,不断加大在民生实事方面的投入,针对居民的实际需求,推出相应的惠民利民服务。

  在新泾镇一系列的惠民工程中,综合改造工程首当其冲。目前,淞虹路1005弄、福泉路450弄的二次供水改造工程已经完工,仙霞西路1225弄、哈密路500弄、平塘路415弄共计16万平方米的旧小区综合改造工程将于年底完成。

  为在 “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镇域范围旧小区综合整治,尽快满足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愿望,镇党委、政府还分批对已实施过小区整治和平改坡单项改造的售后公房居民小区按区旧小区综合整治标准进行补差整治。 “通过旧小区综合整治和补差改造,2012年按计划将有16个小区完成改造,面貌将焕然一新。 ”

  小区实事工程也提上日程,目前,剑河路998弄等4个休闲凉亭建设均已完成;北翟路980弄等7个小区的车棚得到新建、维修;全镇804只户外休闲椅的维修保养、260个晾衣架安装工程都完美收官。

  除了硬件上的惠民,新泾镇还在软件管理上下功夫,探索社区事务“一口式综合受理”模式,以全新的理念诠释政务服务的便捷高效,体现惠民利民。

  在社区事务受理中心集中设立12个综合接待窗口,并与咨询台、等候区、后台协同区等联动,实现受理、处理、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满足了百姓“进一扇门,办多件事”的需求。过去各条线各自的专网和信息库,通过一口综合受理平台,实现了“劳动、民政、医保、计划生育、保障卡”五大专线服务器系统受理软件的合并连网。居民来办事,一个窗口就能办理所有事务,办事流程加以简化,办事效率大大提高。

  为了全面掌握居住人员个人信息,强化流动人员管理,提升社区治安防控水平,降低发案率,更好地完善社区服务,新泾镇积极实行新型IC卡防盗门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信息植入,居民仅凭身份证即可刷卡开门。另外,门禁呼叫系统与居民家庭电话对接,居民家中不用另行安装门禁呼叫电话,仅通过自己家的固定电话即可完成为来访人开启防盗门。 IC卡芯片上还可记录居民用户基本信息,一张IC卡对应一位居民,当居民IC卡出现出入异常情况时,系统会自动提醒管理员,查看是否有IC卡遗失、盗用等情况发生。

  在为民办实事中,新泾镇主动把居民寻求帮助转化为政府主动送服务,结合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利用网络系统开设视频法律咨询服务,邀请法律志愿者参与网络互动,摸索出一套集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服务于一体,汇便捷性、专业性、实用性于一身的网络视频服务新模式,使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便捷、专业的法律帮助。这一独具特色视频咨询方式被老百姓亲切地誉为“法律百视通”。

  惠民工程不仅仅是看得见的物质关怀,还关注到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新泾镇设立心理工作室,设法为居民纾解心灵上的困难,给居民提供排解压力的去处。设在新泾镇社区事务中心206室的 “刘博士心理阳光工作室”就是其一。鼓足勇气进入工作室的张女士与心理咨询师促膝而谈两个小时,最终,隐藏在心中多年的死结解开了。走出工作室,张女士如释重负。类似张女士的例子比比皆是, “刘博士心理阳光工作室”开办以来,受益人群4355人。以社区问题为导向,新泾镇还针对性地开设了一些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课程,并定期在西郊百联等公共场所设摊,向居民推广普及心理学知识,免费为居民作心理咨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