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点点滴滴中提升百姓幸福感――“怎样看转型”之四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66


  夯实民生基石

  幸福感是什么?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和愉悦。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上海在转型发展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提升百姓的幸福感。

  就业、分配、保障是民生基石。

  一组组民生数字,温暖全年——

  截至11月底,本市新增就业岗位超过50万个;帮助成功创业1.05万人。

  基本社会保险制度覆盖面不断扩大,户籍市民享有基本社会保障权益人数达到98%。

  目前,本市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和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39.3%和42.6%,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高。

  千方百计改善民生,改革成果惠及百姓。年初“两会”的庄严承诺化作项项创新行动,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这一年,在上海打工的农民工兄弟姐妹们,被正式纳入“城保”的范畴,享有了“市民待遇”;

  这一年,本市所有郊区区县都发布了新农保试点办法,实现了本市新农保制度全覆盖,提前完成市政府实事项目;

  这一年,为应对金融危机而生的“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画上圆满句号,累计扶持成功创业3.87万人,带动就业20.83万人……

  “5年里,我的养老金涨了7次。”浦东大团镇邵村村民李亚官拿着枣红色的存折,笑开了颜,“政府的政策没有亏待我们。”又何止是一个李亚官因民生政策普惠而受益。本市今年再推的小额贷款利息补贴和创业场地房租补贴两项新政,让更多的创业者摆脱起步之困……

  把保障网扎得更加严实,让特殊群体得到全面关怀。在上海密密细织的“安全网”里,有职工遗属、少儿学生、重残无业人员、城镇高龄老人等;2010年末,本市参加城保、镇保和农保的总人数达到1119万人。与此同时,平均每年,约有近46万的困难群体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各类生活救助。不仅覆盖面在扩大,基本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也逐年提高,养老金两轮“三年连调”,城保、镇保、农保平均养老金水平分别较“十五”末增长了79%、82%、237%。

  均衡公共服务

  近几天气温骤降,闵行区浦江镇的老郑“老慢支”又犯了。不过他并不太担心,因为家附近的仁济南院临时门诊部就有好医生,“过去到市区大医院看专家,公交车单程就要坐一个多小时,现在走几步路、等十几分钟就挂上了专家号。”

  随着产业布局调整和旧区改造不断推进,上海人口近年来呈现由城区向外流动趋势。教育、医疗等民生资源紧跟着市民需求走,好医院好学校加速引入郊区。瑞金、仁济、华山、六院、长征等大医院分别在嘉定、闵行、宝山、浦东兴建新院,到明年,上海各郊区都将拥有一家三级医院,新增医院床位达4400张。市区名校在郊区开出“分号”,如上海中学到临港新城、建平到浦东曹路、上师大附中到三林……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郊区扩容。

  无论城里城外,无论户籍还是外来人口,只要是在上海居住半年以上的居民,都能获得基础教育和基本卫生服务。2010学年,全市实现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部在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的民办小学免费就读。在国家九大类21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基础上,本市另外增加了计划生育保健、学校卫生和职业病防治等三大类,总计12大类42项,覆盖所有实有人口,经费投入也将户籍与外来人口“一视同仁”。

  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让百姓生活更多彩。“十一五”末,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近295万平方米。今年,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和市级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实行免费开放。

  破题社会管理

  近年来,上海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日益综合,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上个月的市社区工作会议,明确了上海社区建设的“上海路径”:社区街道层面形成共治机制、社区居委会层面形成自治机制。同时探索推进“镇管社区”体制改革,推进城乡结合部地区和大型居住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应对挑战,更要创新之举。本市社区“三个中心”建设,让公共服务触手可及。闸北区锦灏小区居民谈如瑛有切身感受,5分钟内便可走到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10分钟内就可抵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前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坐车过去两站路不超过15分钟,“就近就能享受透明、便捷、亲和的服务”。

  目前,“三中心”已实现全市街镇全覆盖。“第四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也已起步。

  享受便捷的同时,也要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老百姓更有安全感。今年,本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工作的意见》,重点聚焦城市消防、交通运输、建设管理、安全生产。一项项举措扎实推进:今年以来,累计排查单位57万余家,发现督改火灾隐患21万余处;实施建筑市场专项整治;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活动;率先在全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食品污染物监测网……

  老百姓的民生最关切处,也始终是各级政府部门的发力点。关系上海市民 “开门七件事”的 “菜篮子”、“米袋子”,通过区县长负责制,加大奖励和补贴力度,稳定生产总量;凭借“农超对接”、“农标对接”、“农社对接”等模式,降低流通成本。今年1—10月,本市居民鲜菜价格同比下降1.1%。

  应对物价波动形成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确保低收入家庭基本生活无忧。今年7月和9月,两次向城乡低保等困难群众发放临时价格补贴,受益面达到87.7万人次。

  目标舒适宜居

  面对输入性通胀等因素带来的房价上升压力,上海迎难而上,始终以老百姓“住有所居”为重要的民生关怀。

  家住湖南街道的胡伟民,今年以35.17万元的总价,购买到了一套位于松江泗泾的经济适用房。老胡正是上海经适房政策“先紧后松、逐步放宽”的受益者。政策试点时,他家的收入情况不符合申请条件。让人欣喜的是,全市面上推开后,收入和财产准入门槛降低,一家三代五口人得以告别蜗居。

  让最困难的家庭享有优先权,这正是上海“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理念。经历了先后5次准入标准调整,截至今年10月份,全市已累计有8.8万户廉租住房准入标准家庭受益。与此同时,经济适用房今年分两批在全市推开配售,涉及近4万户家庭;公共租赁房试点项目稳步推进,动迁安置房建设快马加鞭。

  一边是惠及中低收入家庭的民生保障政策加快推进,一边是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近年来,上海“两条腿”走路,让更多家庭体味到了住房梦圆的欢乐。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显示,10月份上海新建住宅价格指数比9月份下降了0.2个百分点,上海商品住房价格上涨的势头已经得到遏制。

  “小家”的舒适牵动人心,而更大范围内,出行是否方便、环境是否优美……上海努力为市民创造一个舒适宜居的美好家园。

  交通拥堵,是国际大都市的通病。上海坚定不移地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十一五”末,全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累计已达453公里,建成公交专用道162公里。至2015年,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的占比,将力争从35%提高到45%;中心城高峰时段,90%市民的公交出行时间有望控制在1小时内。

  建设生态设施工程,上海同样舍得投入。今年6月,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顺利建成后,超过1000万市民喝上了优质长江水;近日,上海第二大水源地工程——崇明岛东风西沙水库工程又正式开工,建成后将惠及70多万市民。

  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柴米油盐,上海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更美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