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回到祖籍地永定下洋祭祖,这令厦门海沧东孚镇鼎美村胡氏村民兴奋不已,因为他们同样是客家人,祖籍地也是永定下洋。8月17日,鼎美村的胡水成等16位村民,还应邀飞赴马来西亚参加槟城胡氏宗亲会举办的一个客家联谊活动。
厦门市客家经济文化促进会秘书长廖荣富说,全村人都操着一口地道闽南话的鼎美村,其实是一个古老的客家村落,“繁衍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也正因为全村人都说闽南话,这个古村落的客家属性几乎不为外界所知。一直到第二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去年召开后不久,得到相关线索的廖荣富等专家前往鼎美村实地探访,这个客家古村落的神秘面纱才得以被揭开。
岁月流逝,如今的鼎美村村民已几乎被闽南人同化了,但村民们口口相传的一个个传说故事以及村内一处处饱经风霜的明代古墓和明代建筑,无不残留着客家人的乡情记忆,诉说着一段客家人的历史。
记者日前和廖荣富秘书长一起走进鼎美村,探访了这个客家古村落。
>>历史探源
开基祖由永定下洋迁入??鼎美村现有村民2300多人,胡姓占大多数,约有1600多人。其中,胡姓村民人人从小就知道自己是客家人,但如今已没人会讲客家话。由于族谱在“文革”时期被烧毁,有关该村的客家渊源都是靠村里的老人回忆族谱和一些传说来推定的。
据曾经接触过胡氏族谱的村民胡世成介绍说,根据族谱的记载,鼎美胡氏的开基祖名为“念八郎”。
根据永定下洋胡氏族谱的记载,鼎美胡氏开基祖念八郎是永定下洋胡氏开基祖七郎公的第二个儿子。元朝中叶,念八郎带两个儿子来到鼎美。据传说,念八郎起初先在南坂湖落脚,以打铁为生,但生计一直不如意。于是,他便烧香拜拜,请土地公帮忙指点前程。当晚,土地公就托梦给他,让他改行养水鸭母,人随鸭走,要是发现自家的水鸭母一夜生两个蛋,那个地方便是他的发祥地。
有一天,念八郎赶鸭到了马銮湾附近的海边,突然雷雨交加,他便将鸭赶到一个名叫“锅尾”的地方避雨。当时,那里有一座破棚屋,他就在里面住了一夜。结果,第二天起来,奇迹发生了,每只水鸭母都生了两个蛋。念八郎想起梦中土地公的嘱咐,就在锅尾定居下来,至今传28世,700多年了。
胡世成老人说,锅尾村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改成闽南话同音的“鼎美村”,而现在鼎美胡氏家庙“敦睦堂”就是在当年那座破棚屋所在位置上建起来的。
>>祖墓传说
开基祖墓如土包传说为“天葬”BB念八郎的坟墓如今还在,藏在离鼎美村不远处的狮头山上的荆棘丛中。鼎美胡氏的这个开基祖坟很简陋,就跟一个小土包差不多。村民口口相传,他们的这个祖坟其实是“天葬”。
廖荣富介绍说,在客家大部分姓氏的开基祖坟墓的埋葬方面,几乎都有天葬传说,像龙岩上杭廖氏开基祖也有“田鸡浮塘”的类似说法。同样是送葬过程中遇到暴风雨,放下棺木避雨,不料避雨后却发现雨水形成的一片汪洋将棺木淹没了,而村民一祭拜,棺材就又浮出水面,祭拜完就又沉下去了,风水先生称那地方是“田鸡浮塘”穴。廖荣富说,鼎美胡氏保留的这个天葬说法,正是他们客家属性的一个见证。
>>古居印象
建筑细节藏有客家风格 “鼎美村是一个古老的客家村落,这可以从村里的古民居来推定。”廖荣富秘书长如是说,在鼎美村里,至今还保存着十多幢明代古民居建筑,其中的胡氏祖祠庙最大。
这些建筑外形与闽南建筑差异不大,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不少保留客家建筑特点的细节。如一色的巨大木柱,雕梁上的倒吊花篮雕刻,以及古色古香的木构神龛上雕刻的人物和木隼的对接形式,基本上与闽西客家建筑一致,属于既有客家风格又融入了闽南特点的建筑形式。与祖屋不同的是,这些古建筑都没有过水亭和半角头。>>古墓传奇
胡氏先祖曾为明代“太子”? “我们村里还有一个明代的‘太子墓’呢!”还没踏进鼎美村时,带队的胡水成满脸自豪地说。
太子墓?明朝太子怎么会跑到厦门海沧呢?这引起了记者的极大兴趣。
太子墓在当地其实是叫“太子亭”,坐落于狮头山半坡处。这是一座不怎么高的山丘,放眼望去,龙眼树和荔枝树交织成林,荆棘漫山遍野。
也许是长期无人管理,通往山上的路已被杂草淹没,已经带专家找过古墓好几遍的胡水成还是好几次走错路。他说,鼎美村里大部分人都知道“太子亭”,规模非常大,上个世纪90年代曾被盗挖过。墓葬已经荒废很久,村里也没有再去整修过,但每年都有人去祭扫。
“看,那就是‘太子亭’!”约摸半个小时后,胡水成指着一座墓葬说。墓葬叫“太子亭”,墓室后上方还真建了一个石制的亭子,不是很大但很精致,跟道观建筑外形有几分相似。据胡水成称,原来亭子里还有一个石碑,上面刻着字,他20多岁的时候还见过,不知道什么时候没掉了。
整个墓葬非常大。从两边现存的残断墓手围起来的空间来看,墓埕已经非常大,有三层,如三块梯田一般。
与沿路满是荆棘的情况不同,整个墓葬所在的地方尽管也是杂草丛生,却是视野开阔得很。只见墓室前端已经被盗挖出一条深沟,但墓形基本保存完好,尤其是墓基石、祭室等均完全保存了下来。
墓碑躺在盗沟里,顶书篆体“皇明”两字,下面是竖排两列楷书“文峰胡氏偕室孺人张氏寿城”。记者见过许多古墓,墓碑上文字将墓室称为“寿城”的还真没见过,也许如当地人所说的那样,墓主一定是有身份之人,只有有身份的人才会这样称呼。
那墓主胡文峰是何许人呢?他真的是明朝的太子吗?有人说可能是明朝的太子流落到民间来,但记者采访的几个厦门文史专家都表示目前还无法确定,因为海沧区的行政隶属关系一直在改变,需要查询相关文献、地方志才能确定。
据鼎美村老人说,由于族谱不在,村里无人知道胡文峰是第几世的祖先,至于他曾否任何职官,更是无资料可考。
胡水成介绍说,原先太子亭被盗后,村民曾在墓室中发现一块墓志,据说“文革”时期被一位村民拿到家里当尿缸盖。可惜的是,他几番向那个村民的后人询问墓志的事,对方均不愿说明。如今,那块墓志到底在哪里,也已经不清楚了。看来,只有找到那块墓志,墓主的身世之谜才有望揭开。
不过鼎美村老人们说,他们从小就听长辈说过这个“太子亭”的故事。据传,墓主上京赴考,被皇后认为干儿子,但在归乡途中被人暗杀。盗墓者大概也是冲着“太子”可能有大量殉葬物,才起了不轨之心。
廖秘书长认为,胡氏先祖在明朝被皇后认为干儿子有一定的可能性,因为胡姓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如胡大海将军。但是,“太子”的定义应是能够继承皇位的皇子,也就是说,被皇后认为干儿子的只是皇子,也未必是太子。
对此,廖秘书长认为,民间对于皇子和太子的概念并没有明确区分,只要是皇子,在民间尤其是闽南地方都习惯称为太子,“这在地方戏曲里就可以看出来”。
■专家解说客家人与福佬人
相互融合最突出“我们都可以用永定的客家话进行交谈”———8月15日走访厦门期间,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如是跟厦门市委书记何立峰笑言。
一时间,关于客家与客家人、客家文化在闽台交流当中的作用引起了人们关注。
就此,记者采访了厦门市客家经济文化促进会秘书长廖荣富先生。
据介绍,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重要民系,是汉民族中分布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民系之一。据统计全世界有客家人一亿多人。
1000多年前,因为战乱、饥荒等原因,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族客家先民不断向南迁徙,先后定居在赣、闽、粤交界地区,并逐渐形成客家民系,再播撒到其他省市和世界各地。客家先民在迁徙过程中,把中原文化传播到这些地区,并与活跃在这些地区的吴越文化、楚文化、中越文化等相互交流融合,使汉文化得到极大的丰富与发展,并形成自己独具个性的客家文化。
客家民系由于分布广泛,环境差异极大,因而经过时间的推移,其呈现的特点也不一样。
有许多至今自认是客家的人,但不会讲客家话,风俗习惯也趋同于当地的民系。这种情况以客家人与福佬人(汉民族一大民系,范围以福建为主)之间最为明显。因为客家与福佬在人口分布上最为交叉,两个民系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也就最为突出。
客家人融入福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接受了福佬民系的一部分文化,风俗习惯上趋同于福佬民系,二是既用客家语言也操福佬语言,有的甚至完全流失了客家语言,现在只能用福佬语言。对于这种情况,人们给予他们一个习惯上的称呼“福佬客”。
就厦门市现在已明确的客家古村落的情况表明,他们就属于“福佬客”的范围。而他们也像台湾的“福佬客”一样,正努力回归客家精神家园,融入原先的客家体系,在这个客家大体系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且,研究表明,一种可喜的趋势正在出现,即他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正以客家人勇于开拓的精神,积极寻求一条有沿海特色的客家发展新路子。
厦门是东南沿海新兴城市,又是客家人从大陆横渡海峡到台湾、走向海外的桥头堡,因此,厦门的客家研究有着丰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