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政府工作报告》诞生记
2008年1月31日下午2时30分,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第六次全体会议。实到的848名市人大代表按动电子表决器,高票通过了上海市市长韩正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顿时,会场内响起了久久不息的热烈掌声。掌声,饱含着对上海未来发展的满怀信心;掌声,表达出对《政府工作报告》的高度评价。
这是一份反映民意、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振奋精神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海过去五年并不平凡,未来五年充满机遇和挑战。处在历史的交汇点上,这份向上海人民汇报的《政府工作报告》,意义非同寻常。从2007年的炎炎夏日到2008年的白雪飘飞,从初稿到正式提交大会的审议稿,从人代会上的审议到最终定稿,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这份2.4万多字的报告整体修改了13稿,前后吸收采纳各界意见建议700多条。
每一处修改,凝聚着对改革发展更新的思考、更远的谋划;每一字调整,蕴涵着对社会民生更深的牵挂、更多的关怀。
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准确定位
2007年9月3日,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开展《政府工作报告》专题调研和起草工作,并正式成立起草组。
韩正市长对《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工作的重点和文风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对大家说:“形成一个好的《政府工作报告》一定要集思广益,充分发扬民主,听取各界意见,吸收各方建议。这份《政府工作报告》一定要全面、客观、准确地向全市人民汇报政府过去五年的工作,冷静分析上海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明确今后五年工作的目标任务。要用朴实的语言,让人民群众听得懂、看得明。”
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成为《政府工作报告》形成的基石。去年11月9日形成《政府工作报告(内部征求意见一稿)》,向市政府58家委办局征求意见。12月14日形成《政府工作报告(内部修改意见二稿)》,向市政府参事室、区县政府等征求意见。同时,还征求了因工作调动或岗位变动已不再担任这一届政府副市长等职务的领导,以及市政府组成部门和直属机关负责人等同志的意见。
12月17日,市政府党组会议讨论征求意见的情况,并形成《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
为更广泛更真切地倾听各方意见,韩正市长亲自主持召开了一系列座谈会,针对大家高度关注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与各界人士面对面交流。座谈会上,有老友坦诚相见,直抒胸臆,更多的人则是第一次受邀前来,为起草好《政府工作报告》建言献策―――
2007年11月13日,召开经济领域专家座谈会,听取对今后五年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
11月17日,召开文化领域专家座谈会,听取对今后五年上海实现文化提升的抓手、重点和突破口的建议。
12月17日和21日,分别召开中心城区区长座谈会和郊区区县长座谈会,就2008年要落实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工作,听取建议。
12月25日,召开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市政府参事座谈会,征求党外人士和专家们的意见建议。
今年1月3日,首次召开围绕《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的中央及本市新闻媒体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新闻媒体的意见建议。
1月10日,首次召开围绕《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的全国各省区市驻沪办负责同志座谈会,就征求意见稿和上海如何进一步做好服务全国、加强与全国各地合作交流,听取大家意见。
……
一场场形式新颖、畅所欲言的座谈会,化为一本本写满修改意见的反馈文本,集中成一条条梳理归纳后的意见建议。起草组的同志逐一梳理、归类,逐一加以研究吸收。
2007年12月24日,韩正市长主持召开市政府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讨论稿)》,形成了报送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送审稿)》。
今年1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俞正声主持召开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会,审议《政府工作报告(送审稿)》。
反复调研集中智慧谋划发展
为起草好谋划上海未来五年工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市政府有关部门去年6月中旬就开始做调研计划。去年9月,起草组正式成立,由市政府研究室牵头,抽调全市31个单位的61名精兵强将组成。
大家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认真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九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围绕过去五年工作总结、今后五年目标任务和2008年工作,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确定了涉及上海经济社会发展12个领域的34项调研主题,形成了厚达800页、总计37万字的两本调研成果汇编,为《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调研中,大家一致认为,今后五年,是上海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时期。上海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不可犯丧失机遇的错误。
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资源瓶颈、体制机制障碍、经济转型任务、社会矛盾凸现。所有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来思考、来把握。政府工作如何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在全面客观总结过去五年、准确判断未来五年形势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上海自身特点的五年发展目标,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
大家一致认为,未来五年,上海必须以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更加敏锐的战略思维,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
为此,根据市第九次党代表大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在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起草组充分采纳各界意见,按照上海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五大主要目标和十三项主要任务。在此之后,把办好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内容单列成篇,这样的框架结构不仅突出重点,而且便于全体市民更加清晰地了解未来五年上海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条理,一目了然。
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分别牵头进行调研,召开了一系列专题会,就今后五年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产业发展、自主创新、新农村建设、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国资国企改革、利用外资、文化发展、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和公交优先、政府管理创新等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思路和举措。
关注民生竭尽全力无微不至
去年11月22日,韩正市长与起草组的骨干进行了一整天的座谈,就《政府工作报告》全文进行逐段分析研究。他对大家说:“一份向全体市民汇报的《政府工作报告》,民生工作一定要写得实实在在。要针对市民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客观地汇报五年来政府做了些什么、今后五年还要进一步做些什么,便于大家监督。”
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起草组成员和市政府各部门同志纷纷进社区、企业、中小学、高校、医院等基层调研,听取大家对过去五年民生政策实施后的反映,对今后五年工作的期待。一项一项工作听,一条一条意见记。
教育、卫生、就业、交通、收入分配、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这些事关1900万生活在上海的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政府工作报告》起草过程中,被逐一认真研究、写实。
―――住房保障因其受到的广泛关注程度,在《报告》中篇幅大、笔墨重,并通过数据指标作为今后五年工作的计划加以确定。“确保经济适用房新开工面积占同期住宅新开工面积的20%”。
―――减免票价、换乘优惠、改善公交行业一线职工工作条件和待遇等表述,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通过实实在在的措施,体现公交优先政策。“500公里左右轨道交通运营线路”、“400公里公交专用道和100个公交枢纽”、“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公共交通客运量的比重达到40%以上”。
―――教育工作是整个《报告》中最长的一个段落。以近600字的篇幅完整阐述了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在内的全过程教育,更包含农民工子女教育在内。在近五年的《报告》起草工作尚属首次。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首次在《报告》中单独成段。“关心和重视职工的利益诉求”表述首次出现。
―――《报告》就城镇和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镇保、综保、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救助体系、特殊群体基本保障等未来五年上海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任务,进行了相当具体深入的阐述。
―――在大半页关于医疗卫生工作的阐述中,除了对市民百姓关注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进行了详细表述外,还采纳了部分市政府参事的意见,首次加入“在全社会提倡控制吸烟”、“促进市民身心健康”等人文关怀的表述。
今年1月12日,韩正市长再次与起草组成员一起,用一整天时间逐字逐句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他亲自动笔修改,把改善民生的表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改为“积极主动、竭尽全力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政府建设突出效能阳光行政
对过去五年的政府自身建设,大家进行了全面总结回顾,有经验、有教训、有体会、有感悟。
《报告》起草过程中,有关部门解剖了一个外资项目的审批程序,发现这家公司从申请设立到竣工投产,在审批过程中要盖134个图章。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上海在提高服务效率、优化投资环境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为此,起草组采纳各方意见,围绕“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建设,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篇章中,突出高效便民,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群众办事,突出改进政府管理方式,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力图为上海建设全国行政效率和透明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确定工作坐标―――
第一次系统地阐述创新服务方式。
第一次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明确提出全面清理行政性收费项目。
第一次突出“群众公认”这个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基本依据。总计44页的《政府工作报告》用了近7页篇幅,提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具体工作,这在历年的起草中尚属首次。
建设公开透明的政府,确保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市民百姓对政府的要求,也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围绕透明公开,对政府信息公开与审计公开,《报告》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公开的重点,力度很大。特别对切实增强财政性资金和社会公共性资金运行的透明度,《报告》首次进行了具体的阐述,绝大多数内容属于政府主动公开的措施。
这一切,根本的就是建设一个真正的“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
真情倾听齐心绘就辉煌蓝图
两会期间,俞正声书记特别指出:“做好工作要多听意见。‘两会’正是听取意见很好的集中时间和场合。每个领导人都没有那么高明,靠自己拍脑袋就能解决问题。”他还专门指出“哪怕是一个小火花,也都会有启发”。
韩正市长在人代会参加审议时,再三要求大家畅所欲言,把第一线最真实的声音、最真实的情况反映上来,把政府工作报告修改得更好。
根据代表们提出的建议意见,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一共做了18处的修改。每一次、每一处的修改,凝聚着代表委员们新的思考,展现出政府新的追求。
比如,讲到现代服务业,根据代表们的意见,将“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企业集团”,改为“重点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企业集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服务作用而不是包揽作用,跃然纸上。
在最后定稿的“力争成为政府服务更优、行政效率更高的示范区”的表述中,通过将两个原先的“最”改成两个“更”,表现政府不断努力、不断进取的精神。
有关“加强基础性公共文化设施”的表达,定稿中增加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档案馆等”的描述,是为了将政府的文化大都市建设做得更加具体,使上海的文化底蕴更加丰厚。
在《报告》最终文本中,财政“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在“规范”前增加了“透明”。将规范置身于透明之中,这样的规范将是更为有效的规范。
可以说,在《政府工作报告》的诞生过程中,每一次调研,都是为了更广泛地发扬民主,更充分地倾听民意;每一次修改,都是为了更有效地汇聚民智,更切实地改善民生。
瑞雪初霁映玉宇,晴川万里展宏图。这份已经展现在大家面前的实事求是、振奋人心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为上海建设更美的城市、创造更好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