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国家级民间文化保护项目公布 南汇锣鼓书榜上有名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01

  日前,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交流会上,文化部公布了29个国家级民间文化保护项目,作为上海唯一入选项目,南汇锣鼓书榜上有名。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保护对象主要是珍贵、濒危的并具有历史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包括口述文学和语言文字,传统的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美术杂技、工艺美术和制作技艺,及礼仪、节日、庆典和体育活动等。
  
“生”于南汇,独特无二
  
锣鼓书的前身为太保书。据记载,上世纪50年代一批老艺人回忆称,太保书的历史可上溯至汉末晋初、始祖为许旌阳。每年八月初八,太保书艺人都要祭祖师。作为一种类道场形式的神巫、民俗仪式,太保书专门说唱民间故事、神话传奇,其形成地点就在南汇下沙,俗称“太保窝”。清嘉庆《松江庆府志》及光绪《南汇县志》均有“太保”文字记载。当时有个顾秀春,迫于生计,以说故事为生。其第三代传人唐振良(外号唐驼子),利用说书卖糖献艺,将太保书传至浙江省平湖、嘉兴等地。后又有艺人徐连奎把太保书唱入市区。1945年,他们成立了以太保书为主的“上海永裕说书研究社”,在艺术实践中又吸取了评话的说表,钹子书的表演形式和宣卷的音乐、民间武术的开打场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有着鲜明地域特点的民间文化。
  
不断创新,更趋成熟
  解放后,锣鼓书被赋予了新的内容。1956年,南汇文化馆编写了革命斗争题材《打盐局》,参加全国南北曲艺调演,获优秀演唱奖。1961年南汇文化馆创作了锣鼓书《鸡司令》、《王婆骂鸡》等曲目,当时南汇曲艺团有108名说书艺人。
  80年代后,南汇文化局对锣鼓书进行挖掘、整理和录音,吸收了民歌小调唱腔,形成了一整套的唱腔艺术;表现形式上也推陈出新:改坐唱为立唱,单档为双档、多角档等;服饰由长衫改为现代服装,还在探索尝试“锣鼓戏”。多年来,他们共创作了近百个锣鼓书作品,较有影响的作品有:《夫妻心事》、《彩芳办嫁妆》、《一只葫芦壳》、《桃李争春》、《造房记》、《战士的吻》、《真情献给城里人》等,深受当地农民欢迎。同时,他们撰写了《常用曲调集》、《试论锣鼓书的表演艺术》等研究文章。1996年11月,文化部将南汇命名为“民间艺术(锣鼓书)之乡”。
  
进一步保护措施
  
以南汇新场古镇为基地,建立锣鼓书民间文化生态区(村落和社区),对传统演出场馆给以挂牌保护;授予锣鼓书著名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家”称号,给予一定的津贴;设立海曲乡音艺术研究中心,负责锣鼓书的挖掘、研究和整理,摸清锣鼓书的传唱区域、文化源流、历史沿革和传承体系,绘制传承系谱图表;征集锣鼓书(太保书)演出所用的乐器、道具、服饰等实物,构筑锣鼓书艺术延伸发展的平台,将其打造成为一个文化品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