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夏日里的红色真情---走近无偿献血采集点工作人员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47

医务人员正接待献血者
  这个夏季,上海血库的用血与献血再次遭遇尖锐矛盾。目前,本市临床用血日均1000袋左右,而献血量每天只有七八百袋。
  
  为了缓解矛盾,上海市各级采供血机构的工作人员带头献血。在他们的激励下,上周日的献血量比平时增加了一倍。
  
  高温还在继续,市民们的红色热情能不能持续?在采血站工作人员看来,要做的事很多……
  
  烈日下迎候每一位无偿献血者
  
  医生刘燕来站在明晃晃的阳光下。她前面的一个小架子上,堆着一叠叠彩色小册子,都是宣传献血与健康的资料。她身后是一辆印着红色心形的流动采血车。昨天一个上午,刘燕来穿着白大褂一直站在烈日下,等待着。
  
  11时左右,来了第一位献血者,刘燕来笑了。
  
  这是一个背大书包的女孩,名叫周颖城。女孩伸出手的时候问:“我第一次献血,有点害怕,疼不疼呀?”刘燕来温和地说:“不疼的。献血对身体没影响。”
  
  红色的血液顺着管子流入血袋。磅秤上的刻度跳着:0……50、55、65……
  
  小周一直没敢看身边的血袋。刘燕来分散她的注意力,和她聊着天。小周读大学一年级,她来献血,是看了前几天的新闻。“新闻里说上海用血紧张,我就想来。看到电视上很多人主动献血,我也想为社会作点贡献。”
  
  不到3分钟,磅秤的读数就跳到了175、180、185、195、200。一到200,刘燕来眼明手快地剪断输液管。她仔细地叮嘱:要多喝水,今天晚上早点睡。
  
  用日记记录“采血小屋”每一天
  
  7月27日日下午2时左右,七莘路的“采血小屋”里,工作人员吴伴正在接待当天的第14位献血者。
  
  小屋6月13日开张,正好进入夏季。每到夏天,用血、献血的矛盾就格外尖锐。“前段时间,我们这里平均每天只有二三十人来献血。上周日新闻说上海用血紧张,当天来了77位献血者。”吴伴说那天忙得她们团团转,可忙得非常高兴。
  
  吴伴以前是一家医院的护士,“采血小屋”开张后才正式到血站工作。医院病人需要帮助,而在这里,她面对的,都是渴望帮助别人的人。有一位在大学教书的张老师,家住闸北,知道有这个“采血小屋”,特意赶来献血。张老师50多岁了,担心自己血压不稳定,献不成血,从闸北打车到七莘路。“那一次,我们所有的工作人员都非常感动,张老师走的时候,我们一直把她送出门。”吴伴说。
  
  小屋的工作人员记下了这个盛夏的心情:
  
  ■“2004年7月11日。气温飚升,献血者不多。只有加强宣传,才能缓减用血压力。”
  
  ■“2004年7月15日。一早就有几个献血者来。几个女孩,还是结伴而来的,互相鼓励,在这样的高温天气,真是难得。”
  
  ■“2004年7月20日。下午2时许,室内温度38℃。我们和大学生志愿者轮流到室外宣传。”
  
  ■“2004年7月22日。今天气温居高不下。我们自己制作的招贴‘血库告急’醒目地立在场地中央。来了……来了……一位年轻时尚的小姑娘来了,她是从网上看到‘血库求救’信息匆匆赶来的。我们非常高兴。”
  
  他亲眼见证上海第一次无偿献血
  
  1986年4月26日,上海第一次出现无偿献血。50多岁的流动采血车宣传员陆龙福见证了历史性的那次献血。
  
  1986年4月26日,无偿献血只有37人。
  
  1990年,无偿献血7766人。
  
  2003年,无偿献血(相对于单位计划献血,又称为自愿献血)93881人。
  
  陆龙福目睹着这些变化。2002年,流动采血车开上街头,他跟车到人民广场上班。
  
  每天,他对着几十个人讲道理,一天下来口干舌燥。可老陆说,哪怕行人拿走一张宣传单,他心里都高兴。
  
  今年4月的一天下午,大雨滂沱。老陆一手拿宣传单,一手撑伞,站在大雨中。一位年轻小姐过来,看看老陆,上了采血车。献完血,这位小姐笑着对老陆说,我就是看到你站在这里,被感动了才献血的。老陆当时说不出话来,心里却有点翻江倒海。
  
  27日晚8时15分,淮海路上的刘燕来送走最后一个献血者;七莘路上的吴伴逐一揿灭“采血小屋”的灯光;人民广场上的陆龙福仔细地收起每一块献血宣传板……这一天,对于许许多多和他们一样的采血工作者而言,既是忙碌的,也是欣慰的――一袋袋饱含无名捐献者爱心的鲜血,从他们手中流向上海市血库,再从市血库注入每一个需要救助的垂危者的身体。他们采集鲜血,更是采撷生的希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