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上海以"三服务""三测评"促进"三凝聚"
以“三服务”、“三测评”促进“三凝聚”,一个创新的工作机制,7月26日起在上海全面推广。以此为抓手,上海将进一步推进“凝聚力工程”,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党的执政基础。这一探索和创造的成果,是上海各级党组织面对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个重要命题,所作出的有力回答。
“三服务”――党的上级组织为基层组织服务、党的基层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都为群众服务。
“三测评”――群众测评党员、党员测评支部、支部测评党委。
着眼于丰富服务内涵、拓展服务思路、完善服务机制和监督评议机制,“三服务”、“三测评”工作机制将党的服务宗旨与党的自身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服务的理念融入党的自身建设,又用测评的机制来检验服务的效果,并贯穿于基层党建的各个环节。以服务固根本、以服务促凝聚,党的工作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大大增强。
下移重心,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
全市私营企业超过20万家、社会团体2566家、各类中介组织13000多家,每个街道的各类自发性活动群体不下50个,有的甚至超过100个……如何将这些新型组织纳入到党的执政体系中来?社会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
面对这个课题,在上海市委的领导下,上海各级党组织以“凝聚力工程”为抓手,以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共同需要为纽带,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起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和改进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去年7月,市委作出《关于进一步推进“凝聚力工程”,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的建设的决定》,创造性地提出了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目标。这使上海基层党组织对“凝聚力工程”新内涵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实践也进一步向形成工作机制迈进。
针对党组织工作资源匮乏和流动党员多等基层党建工作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浦东新区党委把服务的理念引入到党的自身建设中,积极组织开展“三服务”活动,其着力点,首先就是着眼于构建基层党建的资源支撑体系,通过“自上而下注入一批、横向之间整合一批、党组织内部激活一批”,探索建立基层党组织的“造血”和“供血”新机制,为基层党组织创造良好的工作基础和工作条件,增强基层党组织为群众服务的能力。
这种新机制体现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在工作力量上,以“社会化招聘、契约式管理、党务干部派遣”的方式,统一为开发区综合党委选配专职党务干部,依托现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资源,建立专门负责党员发展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组织员、联络员和指导员队伍,并将基层党务干部的教育、培养列入全区人才队伍三年建设规划;在工作机制上,全面构建面向居民区、商务楼宇的党建服务网络,并依托这一服务网络开展活动;在工作经费上,采取“区管党费出一点、各级财政贴一点和‘两新’组织党费全额返还”的方式,加大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保障力度,在各街道、镇建立了用于党内互助和社会公益活动运作的“阳光资金”,加大对基层党组织的支持力度。
结合社区党建工作的实际,潍坊新村街道党工委将“三服务”活动具体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实事项目,将服务项目逐一落实到具体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针对居民区党总支(支部)活动场所设施简陋、场地不足等情况,街道拨出专项资金500万元,对25个居民区的工作场所进行有计划的改建装修,同时从财力上对党员服务体系建设给予重点投入,在充分利用幼儿园部分闲置设施基础上,拿出100多万元,建成了总面积400多平方米的社区阳光驿站,为各类党组织和党员、群众构建起服务的载体和活动的平台。
关怀党员,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内部凝聚力
“党委严格执行廉洁纪律,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吗?”“支部有切实服务党员的措施吗?”“有困难你会想到找支部吗?”……一系列设问,评议的是党委、支部、党员,而党组织工作的评价权、监督权,则交给了基层、党员和群众。自下而上查找问题,自上而下落实整改,为的就是通过制度化的测评,激发组织的活力、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在上海推广的“三服务”工作机制中,重要的一条是落实党的基层组织为党员服务的措施,增强党组织的内部凝聚力。而群众的满意程度,就是判断党建工作的根本标准,由此,上海基层党组织按照“凝聚力工程”的总体要求,探索建立起“三测评”工作机制。
在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徐汇支行,“三测评”已经坚持了三年。党员合格不合格,群众评;支部工作行不行,党员评;党委工作好不好,支部评。群众测评党员,看的是党员争创“三高一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情况,注重的是激励党员发展进步;党员测评支部,看的是支部是否严格党内监督,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党员之家”,关键是要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内聚力;而测评党委的重点,就是看党委推进基层党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情况。
与测评相伴随的整改,无形中不断推进着“凝聚力工程”建设。去年,建国西路支部在关心支持群众工作项目中得分较低,支部经过认真自查,发现是因为当年的推优入党工作不得力,部分青年员工有意见。于是,支部立即着手制定优秀青年员工推优入党的帮教计划,调动了青年员工的积极性。数据显示,测评充分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的内在动力,每年的后进支部都能赶超先进,没有连续排名最后的支部。而群众对支行近150名在职党员的测评平均满意率,也由2001年的84.27%上升为2003年的92.6%,群众称赞说:“我们支行的党员像党员样”。
在“三服务”和“三测评”机制的作用下,各类凝聚党员的服务载体不断出现。静安区创新商务楼党建新模式,“党员服务点”搭平台,工青妇、科教文卫、政法、就业社保等“十路大军”进商务楼服务,将“楼宇党建”融入社区党建,拓展了新形势下“支部建在楼上”的新内涵。建工集团党委实施“支部建在项目上”,在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党员的作用,把争创工程品牌作为党员实现自身价值的着力点。
而在全市,寓教育管理于服务的党员服务不断建立,其中,仅社区党员服务中心,今年年内就将在220个街道乡镇全部建立。
创新载体,强化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激励机制
上级党组织下移工作重心,为基层党组织提供资源,提供服务,目的是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党组织为党员服务,目的是进一步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党员为群众服务的热情。在推进“三服务”的过程中,各级党组织搭建起了一个个服务群众的舞台,不断创新着服务的载体。
虹口区委组织部聘请50位同志担任党员服务中心督察员,及时把党员群众的需求、意见和建议反馈到社区党员服务中心。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健全了信息化的为民服务网络,第一时间回应居民的各种需求,使党组织服务的对象从户籍人口向居住、生活在社区的所有居民拓展,服务内容从访贫问苦向全方位满足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和政治参与的需求拓展。闸北区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实际需求,在社区中开展了“夕阳工程、朝阳工程、再就业工程、送温暖工程”等四项民心工程,切实解决了社区特殊群体的实际困难,架起了党组织与老百姓之间的情感桥梁。嘉定区江桥镇太平村党总支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法,推进基层民主自治的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密切了党员关系、干群关系。
花木镇党委在增强服务群众能力的过程中,探索建立了“镇管社区”的模式,把镇党委为基层组织服务落实到做实社区党组织这一中间层面上,通过职责授权和资源下移,保证社区党组织在服务群众中工作有力量、协调有权力、活动有资源、服务有载体。通过职责授权,赋予社区党组织对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具体事务的协调处理权,增强社区党组织解决群众急难愁的能力。还通过落实费随事转的原则,每年安排3000多万元经费用于五大社区,现在,居民步行10到15分钟就能获得日常生活的各种服务。而在竹园居民区,通过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周亚英介绍上岗的群众就有近1000名,其中70%是她发动社区在职党员和社区各类党组织协调解决的。
在“三服务”、“三测评”工作机制推进的过程中,上海各级党组织自觉地把手中所拥有的执政资源和执政力量下沉到基层,为广大党员和群众服务,从而使“三服务”、“三测评”真正成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