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谋发展之计诉肺腑之言――上海上海市政协大会发言摘编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37

  
民革上海市委
  进一步提高财政透明度
  财政透明,既是政府行政透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改善政府行政治理效能的一个有效手段,更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础所在。
  建议:将政府财政信息纳入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细化财政信息公开的内容、程序,保障财政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以及公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获取信息的权利,明确行政部门公开信息的义务与责任;向人大提交全方位的预算信息,提高人大监督的有效性。其中应包括:提高部门预算信息的透明度,探索强化地方人大对部门预算以及预算执行的法律监督的审查。提高预算外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加强人大对财政超收收入的监督力度;扩大监督的社会参与面,公开财政审计结果。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民主党派、媒体、公众的法律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在财政部门增设特约监督员,进一步发挥特约审计员在地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上的作用。
  
民建上海市委
  推进上海国际商贸中心建设
  未来五年,上海须以“科技兴商”为抓手,积极推动传统商贸服务业向现代商贸服务业转型,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经济中心的发展。
  建议:对现代科技型商贸企业实施支持性的优惠政策,促使新技术、新工艺、研发人才、资金与资本等要素向商贸业集聚。建立领导机构,打破内外贸分置的体制格局,实施产业规划。在建立新品研发的基础上,推动骨干商贸企业大力开展自主品牌建设,支持商贸企业开展定单加工制造,积极发展生产基地,并以定单为纽带,形成产业集成与要素聚合;构建现代产业链。加速现代产业配套,将国际商贸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产业政策衔接,促进现代大流通大商贸的发展格局。鼓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第三方研发机构与骨干型的商贸企业形成战略联盟,推动商贸产业与创意产业有机结合,促进研发成果迅速向终端消费品转换。
  
农工党上海市委
  对移民第二代做好服务
  上海是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目的地之一。由于制度安排及社会观念和舆论引导的不当,移民第二代青年不能得到与城市孩子相同的待遇,易引发一些社会问题。
  建议: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做好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据调查,78%的移民新生代认为现在公办学校比原来的子弟学校好;63%存在过乘公交车时有被别人不喜欢或者排斥的感觉;56%选择不和上海本地的小朋友玩耍。“身份的边缘化”,使移民新生代觉得既不是城里人,也不是老家人;“生活方式的边缘化”,使他们缺乏良好生活与成长环境;“文化心理的边缘化”,使他们既向往城乡文化,又排斥城市文明。建议完善外来常住人口新生代社会融合的相关政策,在社会公正的前提下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对他们由“管理”转向“服务”。
  完善以“融合”取代“容忍”的流动人口管理政策,将流动人口政策和城市发展中的青年政策结合起来,实现“属地化”教育,以就业促进社会融合。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
  加快民用建筑节能改造
  民用建筑节能是节能减排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需要加强对建筑施工节能、建筑物本体节能、建筑物及其相关设备使用节能的管理。
  建议:目前,上海民用建筑总量约为5.1亿平方米,节能建筑仅占总量的8.3%左右。据统计,本市民用建筑能耗占全市总能耗的15%以上,各类民用建筑空调系统能耗均高于发达国家。建议完善民用建筑节能规范,补充、完善现行节能规范;加大民用建筑节能技术开发与推广,积极推进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加快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政府机关和大型公共建筑应率先实施节能改造,在节能改造中还要加强改造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比选,避免大规模翻新,提高标准,增加公共财政负担;完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符合需要的建筑节能管理体制;全面提高全民节能意识,利用各种形式加大对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宣传。
  
市工商联
  促进上海民营服务经济发展
  促进上海民营服务经济的发展、提升,要转变观念,调整政策,更有效地实施优扶措施,进一步改善民营服务经济的发展环境。
  建议:积极引导并支持民间资本为主的银行、产业基金等金融服务企业的筹建,鼓励民营经济进入目前尚未进入的细分服务行业;对符合本市产业导向的某些服务业的政策优惠,既要选择部分民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行业,又要落实于其他行业中一定数量或比例的民营服务企业;对技术创新项目和品牌建设给予支持和优扶,新型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和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提升同样予以优惠;适当扩大服务业商务房地产的建设规模,对服务经济集聚区内的企业实行更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促成郊区和轨道交通主要站点民营服务企业的大规模集聚;改善人才入沪的有关规制,对一定规模以上投资额的民营投资者和年个人所得税额较高的服务业技术、管理人才,应直接给予户籍资格。
  
共青团上海市委
  支持青年创业激发城市活力
  大力促进青年创业是解决青年就业问题、引领青年创新实践的关键,对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建议:对青年开展系统的创业教育,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组织优秀创业者、创业专家等设计、推行一套操作性强的系统化创业教育课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纳或建立更多高质量的创业培训机构和实训基地;为青年创业提供更有效的投融资支撑。进一步发挥“市促进就业专项资金”和各区县政府专项资金在前期资助、担保、贴息等方面的杠杆作用,撬动更多民间金融投资和银行贷款支持青年创业;为创业青年提供多功能、高质量的中介服务;建立有力、长效的青年创业政策协调机制。建立高层次协调机构,与有关部门、群众组织、中介机构等形成有力、长效的政策协调机制,对创业扶持政策的制定、执行、反馈、修正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指导。
  
市政协港澳委员 屠海鸣
  沪港合作推动金融中心建设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要与其他城市实现合作共赢。要以长三角为核心,增强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对全国的辐射能力和服务能力;要与香港等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展开更密切、更深入合作。
  建议:上海要与香港建立合作交流机制,联手在政策、制度、资源、环境等方面创新、互补;要在税收、子女教育等方面出台新政策吸引香港金融人才来沪工作;鼓励两地金融机构之间互设机构,设立双总部甚至多总部制。吸引更多香港的金融机构在上海设立总部级机构,或者吸引国内金融业的领军企业在香港和上海设立“双总部”,提升上海金融机构的能级和层次;借鉴香港经验,发展人民币产品中心。利用长三角的区域、资源、投资、信息等辐射能力,增加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以更加开放和信任的心态,拓展与香港深层次的合作领域,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要支持内地银行、金融机构在香港设点;同时,鼓励香港的金融机构来沪。两地还可联手开发新的金融产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