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摘要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584

  
扩大政策制定中的家庭视角
  上海市妇女联合会
  
  家庭对社会的稳定、延续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扩大家庭视角,充分重视家庭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促进家庭及每个成员的健康发展。
  
  首先,当前上海家庭发展中的显著特点表现为:1、外来人口和家庭逐年增加。2、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少子化。3、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4、独生子女家庭比重上升迅速。其次,上海家庭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为:一是生活压力加剧,家庭经济基础受到冲击。家人下岗与失业、居住拥挤与还贷、子女教养负担以及重大疾病引发经济拮据,成为家庭最主要的压力源。而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尽完善,各种难以预见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有所增加。二是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加重家庭赡养负担。越来越多家庭的中青年夫妇面临照料护理父母乃至祖父母的沉重负担。三是家庭伦理道德观念淡化,威胁家庭婚姻质量。婚外恋、一夜情、“少女妈妈”等现象的增多,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四是独生子女时代来临,家庭教育问题凸显。家庭教育误区易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厌学等问题的产生。
  
  针对上述家庭发展现状和问题,在扩大社会公共政策家庭视角方面提出如下建议:一是针对已有法律在家庭保护中存在的空白点,要进一步充实与调整,并加快制定家庭教育条例。二是从促进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实现政策对家庭由保护转向支持发展。三是大力推进社区服务平台和实事项目建设,为家庭提供多样支持。四是充分利用媒介的传播导向作用,引导家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积极推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上海市总工会
  
  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努力表达好、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了工会组织、引导、服务职工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积极作用。本市在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本市劳动关系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一是以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上海市集体合同条例》为契机,尽快将《上海市职工民主管理条例》列入立法计划;按照新近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等一系列法律精神,及时修订《上海工会条例》、《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修订《上海市企业工资支付办法》。二是开发更多适合困难群体就业的公共服务类岗位。不断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机制,进一步落实青年职业见习措施,加大对劳动者就业技能的培训力度。制定鼓励扶持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三是加大《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完善劳动部门用工登记和劳动合同备案的网上监管系统,督促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推动用人单位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订立集体合同。四是完善工资增长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人工成本信息的发布制度。推动所有企业和工会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恢复劳动定额管理体系,加强劳动定额管理。明确职工基本福利项目,制定最低福利标准,建立职工最低薪酬保障制度。五是加强市、区县两级政府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力量,加大对职工合法权益实现情况的劳动监察、执法检查力度;建立收入分配专项监督检查制度。
  
  
落实惠台政策促进沪台交流  
  台盟上海市委会
  
  当前,两岸关系发展进入了复杂、多变的高危期,在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维护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的过程中,上海必须肩负起更为重大的使命和责任,为促进沪台交流交往、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增强意识、凝聚共识。要组织本市各级领导干部和各有关部门的同志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反分裂国家法》,在各级党校、社会主义学院的各类学习班、培训班的课程中加入涉台教育内容。逐步完善对台工作的协调机制,增强各级台办在协调机制中的作用。要加强对全市普通民众的涉台教育。有关部门要在对台宣传、涉台教育上给予人力、财力上的保障。
  
  二,落实政策、促进交流。要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全面梳理中央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惠及台湾人民的好政策,在落实上拿出具体的措施。要创造优异的条件,提供优质的服务,帮助台商在沪建立研发和设计机构,帮助中小台商解决融资难等问题。要积极推进沪台两地中华民族文化领域的全面交流,充分展示同根同源、同文同宗,两岸同胞是一家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事实。
  
  三,抓住机遇、整合力量。吸引台商来沪投资世博会的有关建设项目,在政策和法律上保证台商的合法权益,保障他们的经济收益;加大世博会在岛内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台湾同胞来沪参观、担任志愿者等。运用海峡两岸(上海郊区)农业合作试验区等载体和平台,吸引台资投资上海的零售业、农业、旅游、休闲、海洋等产业,进一步推动沪台两地交流、交往的发展。制定台湾学生在上海求学、就业的具体政策。要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和在沪台胞的作用与优势。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致公党上海市委会
  
  近年来,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07年,致公党市委组织专家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进行了调研。我们认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除了投资环境有待改善外,更重要的是没有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准入环境;不少鼓励性、开放性政策没有实施细则或未落实具体负责部门;已经出台的经济类各种政策中优惠性多于功能性;企业的技术创新、社会科技研发服务总比重偏低;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发展面临人才不足的困境等等。
  
  为此,我们建议抓住几个着力点,大力推进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着力点之一:优化政府服务,形成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制度化保障。加强政府不同主管部门之间及与上级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避免政出多门、朝令夕改。对国内尚未制定认证资格标准而发展又必需的新专业人才,先行引进国际上通行的标准,然后建立符合国情的认证体系。提高中介组织的专业水准、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
  
  着力点之二:抓好已有政策的实施和落实。上海市和各区、县针对生产性服务业中相关领域的鼓励性、优惠性政策已相当多,应加强已有政策实施细则的制定和落实,使这些政策都能够真正落地发挥作用。
  
  着力点之三:利用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机遇,探索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先行先试。把中介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作为切入点,试行对外资和民资的开放,在律师、会计、建筑工程监理等领域制定准入细则和具体操作方案。
  
  着力点之四:探索近郊工业园区“退二进三”新土地政策。
  
  着力点之五: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扩大“市民待遇”覆盖面。对任何企业、投资者、经营管理者、创业者应一视同仁,只要他们是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人才,且有稳定可靠的经济来源,可允许他们比照上海市民的标准(具体办法另拟),在缴纳社会保险等“四金”后享受和本地居民一样的社保和医保等待遇。
  
公平对待民办教育  
  民进上海市委会
  
  上海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政府承担更多责任,为民办教育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生存空间。发展民办教育,不仅是在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和教育资源不够时的“拾遗补缺”,其主要意义更在于通过教育体制、机制的多样化,满足人们多元的需求,实现教育的高质量、选择性、丰富性,以应对教育国际化和跨境教育服务贸易的挑战。
  
  建议借鉴浙江宁波等地的做法,将民办学校确立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对民办学校的教师身份与公办学校的教师身份应予统一。对不要求回报的民办学校给予享受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优惠待遇;对要求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制定独立的税收优惠政策。
  
  对于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给予学费标准与所在区县财政生均教育事业费标准差额间的资助;对于民办高等院校,比照公办高校生均经费标准,给予一定的资助;对校舍设施设备向政府租赁的民办学校,可参照香港给予津贴学校和直资学校的政策,给予租赁费减免,或实施“零租赁”方式;要进一步做大、用活民办教育政府专项资金,在项目建设、校本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民办学校更大的扶持和激励,还可参照浙江宁波等地的做法,将专项资金用于解决民办学校教师的补充养老保险;政府要确保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按一定的比例逐年增长。
  
  政府应尽快制定民办教育发展规划。要明确界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不同的战略定位、发展重点和培养目标,形成公办、民办错位竞争的格局。
  
  要让民办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自主确定招生计划、依法独立开展招生工作;应逐步放开对民办学校收费的限制,将收费标准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要把办学竞争的利益和责任归还学校、归还社会。
  完善金融体系和环境
  民盟上海市委会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表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道路或模式有两种:一种是“自然演进模式”,即由贸易、航运优先发展而带动、联动金融服务、金融产业发展以至形成区域性乃至国际性金融中心。另一种是政府推动模式,即政府为了参与分享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利益,带动本国经济增长而主动集中资源,优先促进金融业的国际化发展。两种模式都有长短优劣。上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应当兼采两种模式的成功经验,应当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作用和优势,走出一条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互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合作,又好又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发展道路。市政府要加强领导,统筹各方资源,形成加快推进的合力,继续争取中央政府对上海工作的指导和支持,争取国家金融改革与发展新政在上海先行先试;要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为通道,力争金融监管方式创新、金融产品创新、经营方式创新,使丰富的金融产品与优质的服务成为金融市场提升发展的不竭源泉;要制定相关政策,大力培育和吸引更多大型跨国金融机构集聚上海,使这些机构成为沟通国内外市场体系、推进上海金融市场持续发展的主力军。
  
  金融竞争很重要的是人才竞争,因此,要采取正规教育与专业培训相结合、内外金融教育资源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大力培育适用金融人才,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放大人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的创新发展空间,建立更多的各类金融市场,完善结构层次;要重视发展大贸易、大航运与大金融三者联动,互相促进,为上海“四个中心”早日建成打下坚实基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