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蓝天白云映衬绿色GDP 节能节电已经深入上海普通上海市民心中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59

  这几天上海天气正热,卢湾区年近八十的徐佩琥老婆婆更忙了。这位社区里知名的节能宣传“喇叭”,时常四处走动提醒各家各户要节约用电,她还把一些节能好办法抄写在社区黑板报上,让大家学着做。对她来说,科学发展观、绿色GDP是专家语言,而最实际的做法就是要节能节电。象徐佩琥老婆婆这样有着节约能源、科学发展意识的通市民,现在越来越多了。
  26℃,最知名温度

  26℃,是今年上海最知名的气温刻度,大家都知道这个不冷不热的温度是最适宜的居住室温。自从两个月前市政府要求政府机关、商场、楼宇中央空调夏季温度上调到26℃后,得到各企事业单位的热烈响应,普通市民也自觉把家中空调温度定在26℃。家电不使用时应彻底拔掉电源,不让待机家电耗电的节能经在街头巷尾口口相传;高能耗的家电产品在沪上商场吃了“闭门羹”,因为大家要把有限的能源用在“刀刃”上。
 
 节能,流行关键词

  节能,是今夏上海的流行关键词。从无形的宣传软环境到有效的实施硬标准,节能这个词随着夏日到来而升温。
  节能监察员,是上海开展节能工作的“啄木鸟”。5年来,标有节能监察字眼的白色面包车每天在大街小巷奔波,把一个个节能点子贡献给“马大哈”们。到淮海中路一幢高楼一查,送出的节能良方每年可节约电费30万元;到申城600多家企业拜访,送个节能补救方案当见面礼,每年节能110多万吨标准煤,;到270多家设计院的设计图纸上瞧瞧,纠正了1800余项违规照明设计,每年至少节电约2000万度。
  有拾遗补缺的节能“诸葛亮”,也有关口前移的“约法三章”。今年上半年出台的《上海产业能效指南》,约束企业节能就有一套:那些高能耗的新项目即使投资大、能赚钱,也会被挡在上海开发区门外。如生态工业园内招商引资就不能“捡进篮里都是菜”,进门企业能源“吃喝”标准定为每万元GDP能耗在120公斤标准煤以下。能源“胃口”大但经济产出少的低效工业行业,则被列为上海劣势产业,在夏季用电高峰时就不再给予用电、用煤等优惠政策。正是因为有了产业指南硬标准,目前上海工业每创造万元产值能耗为0.393吨标准煤,已经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科技点亮节能经济

  节能账算得太多,会否让大都市的魅力减少光彩?不,由科技点亮节能经济,可让申城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助推绿色GDP的发展。
  420.5米高的金茂大厦,是一条“站着的金融街”,每年仅能源花费就要4000多万元。这里金属和钢化玻璃构成的外墙,被营造为大楼的“节能衣”,7.8万套照明灯具过了节能关才上岗,这些节能举措每年可“省吃俭用”124万元。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璀璨光芒,是上海著名夜景的标志之一。去年10月,塔上576个发光点全部换上了一种形如豆芽的小灯,可节能90%,每晚省下来的电可供4户上海家庭用上一个月。
  科技节能的光彩无处不在。今年,申城一半新建住宅将采用节能新技术,到明年底所有新建住宅和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将全部节能标准设计和建设。而由联合国补贴一部分资金的40万只节能灯,成了今年上海最热销的产品。这些新科技让上海市民每省用一度电,就等于“生产”了0.4公斤标准煤,同时减少排放1公斤多粉尘、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间接为都市谋来蓝天白云。
  既要GDP,也要蓝天白云,这是申城百姓共同的希望。由科学发展观引导的节能行动,增添了上海可持续发展的精气神,在应对能源挑战的同时集聚了上海城市发展的底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