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100多位海内外学者日前汇聚第四届“中华学人与21世纪上海发展”国际研讨会,为上海发展共绘蓝图。
安全:为城市发展“护航”
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什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的基调报告博得掌声无数:安全。城市要发展,首先就要保障人民的健康。“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一个国家如果国民身体健康素质不高,国家就不会有活力,人民也得不到幸福。”
世界卫生组织执行秘书赛尔吉奥・斯佩纳奇从经济角度提出:如果城市对低收入人群能够有规划地提高健康预算和投入,那么所获得的经济回报将远大于投入的预算经费;城市还应当建立紧急预防处理系统,随时面对例如大规模传染病一样的公共危机。
日本环境经济学教授仲上健一援引日本神户大地震为例,提出安全防护比灾后处理更重要。
创意:飞扬城市个性
曾参与上海黄浦江规划工程等项目的郑小平说,中国城市化进程过快以及国际化趋势,导致城市形态的严重同质化,因此,创意已成了城市价值的核心,创意是赢取竞争最有效的生命力量。面对全球化,做到有创意,就应不妥协、不同化,要有宏大的发展眼光、灵活的运作架构、以及超值的整合能力。
上海如何在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从事全球化城市研究的两位学者陈向明和王勋提出:以创新的意识,调整好产业结构,有所得,也有所失,是关键。
文化:因为多元,所以精彩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上海的城市精神,再一次成为中外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从5000年前的崧泽文化起,细数上海历史,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解读城市精神: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气概和品格,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就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创造了独特的海派文化。这是上海城市的文化风骨所在,我们要好好研究海派文化,加以发扬光大。
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认为:城市是一个大的聚集体,是一个“大图书馆”,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能在这里展现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尊重、吸收并综合多元文化的精华已经成为上海城市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应以更开放的姿态引进和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为自身的发展奠定厚实的人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