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烈日下 他们平凡而高大――记路口采访交巡警和交通协管员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53

  
回家只想喝水睡觉
  
前一天的暑气还未消散尽,一大早,火辣的太阳就“炙烤”申城,气温已越30℃。7时整,普陀区交巡警支队二中队民警陈琳已准时到岗。
  8时15分,正值交通早高峰,滚滚车流更给路口添上“一把火”。记者用温度计测试:环境温度37℃,地面温度43℃。
  通过中山北路的直行绿灯亮起,记者留意观察,1分钟内过往的车辆约200辆。“这路口交通繁忙,一个白天通过的车辆达10多万辆,排出的热气废气,使这里从早到晚像个‘热灰场’。”说话间,恰巧一辆公交车从记者身边驶过,尾管排出阵阵灰蒙蒙热气。记者估算,每天在此路过的车排放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颗粒物等废气物约20多千克。
  连日高温,34岁的陈琳一直坚守在一线,“六年前开始当交巡警,高温天站岗早已习惯!”以前穿短袖警服,双臂发红、起泡、蜕皮。“尽管疼痛不堪,但第二天还是继续!”红灯亮起,一助动车突然刹车,后面的自行车一个不及,一头撞上了助动车后盖箱。见两人争执不休,陈琳上前,敬礼,将他俩请至路边,一番耐心劝说,两人心悦诚服接受处理。
  太阳底下,另一位值勤民警颜建坤一刻不停巡回于路口,指挥车辆和行人过往,长袖警服的前胸、腋下、后背都已湿了一大片,“没时间喝水,要确保路口和高架上下匝道畅通,一步也离不开。”记者一旁观察,15分钟内他在200米周长的路口巡回跑动了三次,马不停蹄。
  烈日下,同样坚守一线的还有交通协管员。纺织厂下岗,朱国祥去年开始成为“普协00053”号交通协管员。绿灯亮起,哨声急促,朱国祥提醒骑车人和行人赶紧通过。红灯亮起,朱国祥有力挥动手臂,示意行人及时止步。太阳伞下,一只1升的水杯已喝了大半,“喝水后,全部出了汗!”每天“站”高温,“回到家,只想喝水和睡觉!”
  【感言】采访中,交巡警和协管员没有一句豪言壮语,但在烈日下,他们的背影平凡而高大。
  
  
一股滚烫窜脚心
  登上高架,车流滚滚,排出的热气顿时逼来,使人两眼直冒“金星”。53℃的地面温度,将高架收缩缝处的柏油路晒成“软面”,一脚上去,顿觉一股滚烫直窜脚心。
  刚从巡逻摩托下来的胡燕平,摘下头盔,只见他头发全湿,衣领上一层盐花:“这已是我跑的第二圈了。”6时45分,胡燕平准时到岗值勤,“高架上堵1分钟,恢复畅通要10分钟。所以我们高架交警,丝毫不能懈怠。”
  一辆摩托车呼啸而至,来的是小胡同事连志刚。记者上前,看看他的后备箱装些啥?除了常备工具,大热的天,水是重要的。支队一个班次发四瓶盐汽水,但时间过了一大半,他为何只喝了一瓶?“高架上如厕不方便,而且,喝的多,汗也多,流进眼里影响视线。”
  “前方车辆抛锚!”接警,连志刚“飞骑”直奔现场。经查,是机械原因发生故障。“高架牵引队!高架牵引队!”在他的呼叫下,5分钟不到,车来了。松了一口气,连志刚告诉记者:“高架本来就堵,天热,车辆抛锚又多,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把拥堵排除。”
  高架前方路段上,28岁的朱雪岭,“白手套”不停挥舞,豆大的汗珠额上不断滚落,换来的,是车流有序。10时35分,支队送来凉水毛巾和冰水,可他,只拿了条毛巾擦了下脸,又忙开了。
  11时,地面交通高峰已过,但这里“长龙”依然……
  【感言】看得见的,是畅通的道路;看不见的,是民警为此付出的汗水。
  
  
吹哨,牙齿吹出豁口
  这儿有十多条车道,整天车流不息。
  卢家湾岗交警李浩,站在车流中不停地吹哨,右臂挥动有力。记者掐表看,1分50秒后,绿灯转红,李浩大步移向路边,指挥车辆转弯;50秒后,他又回到前面的中心点指挥车辆直行。只两个来回,跟着的记者已是闷热难忍喘吁吁,后背湿透的李浩,一刻不停,继续往来在两点之间。记者纳闷,这么走来走去干什么?“我琢磨过,这样车辆通过快,路口也畅。”
  天天高温下这么晒着,问他苦不苦?李浩却笑着说他已经习惯了,只是灰尘太多,汽车尾气太重,每天下班时脸上都蒙了一层灰,肺有点受不了。
  这时,在八个责任区巡视的刘警长发现,高架共和新路立交方向入口处的车子已排起长队,立即拿起对讲机,呼喊在其他责任区值勤的三位交警前来排堵。烈日下,一头的汗,抹一把,刘警长有些嘶哑地对记者说:“300多辆车,分流出去了!”记者这才发现,拿下哨子的刘警长,门牙怎么豁去了一块?他一笑:“大概是哨子磨掉的!”
  【感言】“站”高温,靠坚韧,更靠责任。
  
 
 路口,不能“缺位”
  这里毗邻铁路上海站,车多人多。四个转弯路口,除一“总机动”外,各有一位交通协管员把关。
  协管员郑贤福的下班时间已超过半小时,可他仍在岗。问他为什么?回话只一句:“接班的同事还没来,路口,不能缺位!”他的脸,被晒得通红,嘴唇显得焦黑。厚厚的制服上湿一块、干一块。摇摇地上的热水瓶,空了,“这天,离不开水,一班五人,起码要喝两大桶。”
  红灯亮起,行人渐渐密集起来。有人等不及,向前挪步,被老郑双臂拦住。一男子绕开老郑,急匆匆闯红灯,未料一辆出租车直冲过来。老郑一个箭步,上前用胳膊将他顶开。好险,车头离人只有一拳之距。
  记者与老郑交谈的5分钟里,共被打断了16次,“同志,58路哪儿乘?”“茂名路怎么走?”……身处火车站区域,协管员还要当向导。有位外地客听不大懂,老郑解释足足重复了7遍,那人脸上,露出了感激的笑。
  非高峰时段,协管员半小时休息一次;高峰时,隔1小时休息一次。也就是在附近商场门口站一会,偷一点商厦透出的凉气。协管员老霍说:“有时实在热得不行,就弄杯冷水倒在帽子上,一岗6小时,身上没一个地方是干的。”
  【感言】希望能给予协管员更多关怀,更多理解,这是对他们辛勤劳动的最高褒奖。
  
  
热,无处躲藏
  热浪,噪音,尘土。脚下的柏油路在蒸腾,头上的天空在炙烤。站在这样的路口,热得你无处躲藏。而民警胡仁耀、周健已在此站了不下5小时。
  今年6月刚从警校毕业的小胡,不时跑到路边按下手控红绿灯按钮。做什么?及时调整车流量。记者再要问一句,竟然遭拒,“工作期间,不能分心”。从小伙子脸上晒得那个黑,看到的那个认真令人起敬。
  也是从警校毕业的周健,早一年到岗,俨然是一名“老资格”的交巡警。“尘土、噪音当然大,但也习惯了,只是天有点热。体能消耗实在太大,身上的衣服像水里绞过一样。”他说,这里的路口重要,北有逸仙路高架下匝道、同济高架路入口,南接宝钢……“每分钟有80多辆车通过,60辆是大型集卡。站在这里,排堵保畅,就是我的职责!”
  【感言】所有的敬意与感谢,都难以用文字表达,在此向交巡警道一声“珍重”。
  
 
 七瓶汽水全成汗
  刚到下午3点,延安路隧道的日车流量已超过10万,而设计流量为每天6万辆机动车。车水马龙,从各个方向涌向隧道。5名交巡警各就各位,把守着隧道的两个出入口。
  马警官已连续站岗7小时,烈日下的他,嘴唇干裂。记者递上一瓶盐汽水,接过,一气灌下,不好意思地道,“喔,喝了七瓶了,全成了汗,厕所,一趟都没去过。”
  穿着长袖警服的孙警员,前胸后背全湿。问他为何捂得那么严?回答是:一是患了皮炎不能晒阳光,更重要的,是一名交通警应有的警容!
  空调“罢工”,两平方米左右的交警亭活像桑拿房,身处其间的丁警长,再闷再热也得钉子一样钉着。统筹浦东、浦西两个道口交通秩序,随时要对隧道里发生的状况作紧急反应,不钉怎么行呢?这不,他刚处理了一起抛锚事故,“开摩托车到隧道里,用拖车把抛锚车辆拖出隧道,那里的温度至少60℃。一出隧道口,即使温度是38℃,也像进了空调间一样爽……”
  【感言】其实,交巡警都是普通人,但他们所体现的责任和尊严,却令人肃然起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