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用青春播洒希望种子-记瑞金医院卢湾分院援滇志愿者杨海健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79

  香格里拉,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雪山和鲜花盛开的草原;然而,在美丽传说的背后,却是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现实。
  
  2005年8月,作为第八批赴滇扶贫接力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瑞金医院卢湾分院团委书记、心内科主治医师杨海健奔赴云南迪庆州香格里拉人民医院。在机场送行时,她两个刚满一岁的双胞胎儿女搂着妈妈大哭不肯松手,可杨海健却强忍住泪水,留给大家一个坚强的背影。
  
  肩头重担不容她沮丧
  
  严重的高原反应没有把杨海健打垮,满是苍蝇飞舞的简陋住房也没有把杨海健吓跑,可当她第一次踏进病房时,现实与想象的巨大反差却让她落下了焦急的泪水。
  
  人民医院是当地最好的医院,可它竟然连一台CT机都没有,无法诊治重病患者。门诊病人没有病历记录,内科、小儿科和传染科混在一起,住院病人不供应伙食,医师大多是中专毕业,这一切把杨海健来迪庆之前的种种“想象”击得粉碎。
  
  肩头的重担让杨海健没有时间去沮丧,她很快就调整好自己的精神面貌,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她用出众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态度全力为患者治疗,夜间的急诊室里有她忙碌的身影,病人的床边有她亲切的抚慰。在每天完成门诊、查房等常规工作后,杨海健还和队员们一起为当地的医师开设业务讲座,从最基本的采集病史教起,逐渐搭起三级查房的框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这里的医疗环境。
  
  用我们的手接力希望
  
  虎跳峡、奔子栏……为了让偏僻山村的老百姓也能得到帮助,杨海健经常带领队员利用假日跑遍各个乡镇义诊。虽然路途遥远,但志愿者们从来没有半句抱怨。
  
  面对病人期盼的目光,杨海健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可以多救治几个病人。每次下乡,志愿者们都会带上不少药品、衣服和钱资助当地的村民,义诊结束时,他们的背包都空了,可心却是沉甸甸的。在一次下乡中,杨海健发现了患有兔唇的男孩顺金,当她提到治病时,他的家人却说:“家里没钱,不用治了。”这件事始终被杨海健牵挂在心上,当昆明医疗队来到香格里拉时,她立刻通过民政局联络到小顺金,为他免费做了手术。可就在拆线的前几天,小顺金的家人却因为没有钱急着要带他回去,杨海健得知后,马上掏出200元钱塞到他们手里。
  
  让杨海健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个因年幼时患中耳炎未及时医治而导致耳聋的10岁小女孩,当她知道上海医生来了,便拿起比她胳膊粗的斧头劈柴、生火、烧茶,随后又不声不响地背着一个小筐去为远道而来的客人摘苹果,志愿者们慌忙挡住了她。杨海健经常托人带药治疗她的湿疹。
  
  女儿叫她“阿姨”
  
  杨海健他们在香格里拉的最后一个周末,也是在义诊中度过的。走了2小时山路,他们来到香格里拉县的洛吉乡,治疗了一百多人后才踏上归程。
  
  在云南的半年里,杨海健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两个正在咿呀学语的孩子。感到疲惫时,她只要看到孩子的照片,就觉得浑身是劲。有一次,她的儿女都在发烧,而她的先生却出差在外,只有年迈的母亲在家不知所措。远在云南的她第一次向医院领导求助,向来坚强乐观的她,却在电话里哽咽了。
  
  可是,孩子毕竟还小,杨海健离开没几个月,他们似乎已经想不起她这个妈妈了。回到上海,女儿固执地叫她“阿姨”,儿子则叫她“外婆”,杨海健心里感到酸酸的。
  
  杨海健已经回到了上海,但她说:服务云南是一时,关注云南是一世。虽然她离开了云南,但今后会以资助失学儿童等各种方式继续服务云南,志愿者的道路永远没有终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