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将乐:文化古邑绽新花

来自:三明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96

      中央苏区将乐纪念馆布馆工作接近尾声;“贞节坊”等一批古建筑修缮工程完成验收;30集《杨时》历史短片的拍摄工作进入审片阶段;“数字电影进村”活动正热热闹闹地开展……   

       今年来,将乐县力促文化建设,将提升县域软实力作为推进将乐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举措,巩固“省级文化先进县”创建成果,推动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眼下,县里围绕“四大文化”开展的“文化建设年”活动成效显现。这里所说的“四大文化”指的是“杨时文化”、“乡土文化”、“苏区文化”和“英雄文化”。截至8月份,全县围绕“四大文化”开展的各项文化建设活动,累计完成投资1000多万元。公共文化促和谐镛城夏夜,将乐县擂茶主题文化公园,霓虹多姿,乐曲悠扬。每天夜晚都有近千名群众在这里翩然起舞,享受露天广场舞会带来的惬意。露天舞场上方,是《将乐赋》文化浮雕和被评为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巨型擂钵,每天都有许多慕名前来的游客。

        当地居民不会忘记,他们跳舞休闲的这个充满浓郁文化氛围的广场,先前是一片河畔低洼地。

       海派秧歌、健身气功、千人集体舞……如今,擂茶主题文化公园正沿着县宣传部门提出的“月月有活动,阶段有高潮,常年不断线”思路,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系列群众文化活动。

     “这里场所好,是个休闲健身的好地方。”在通讯行业经商的王广游说。他先前总感觉夜间没地方去,只好玩牌摸麻将。现在,擂茶公园舒适幽雅的环境吸引了他,他成了这里的“常客”。

       加强公益文化建设,扩大群文活动阵地。将乐县着力推进镛城影剧院修缮和县文化馆争创国家一级馆工作,并依托县图书馆,筹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分中心”。日前,县图书馆成为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授权用户。

      在抓好城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的同时,县里积极将触角延伸到农村。通过建立“农家书屋”、科普宣传栏、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以及创建“宣传文化中心户”,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上半年,这个县完成了125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县里建立完善的6支农村电影放映队,积极深入各建制村推广农村数字电影放映。仅8月份,就在各乡镇村放映数字电影101场,受益观众4.6万多人次。

  传统文化显魅力   

      将乐县素有“文化古邑”、“理学名邦”美誉。听南词,品擂茶,拜谒杨时墓,阅读被收录东晋《搜神记》的将乐故事《李寄斩蛇》……浓郁的文化气息,充溢着镛城的大街小巷和村镇院落。

      近年来,“擂茶之乡”、“民间音乐之乡”、“南词表演之乡”和“祭祀庙会之乡”等省文化部门授予的雅誉接踵而来。与此同时,县龙池古砚制作工艺、西山造纸技术和擂茶制作工艺这“将乐三绝”先后被列入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久前,该县“竹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如何使这些传统文化显现特色魅力?将乐县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县内文化专业户通过市场化运作将其做大做强。同时,积极探索民间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多种形式,并鼓励社会多渠道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走出“深闺”,通往海内外。

     “食闹音乐”是独具特色的将乐本土文化,曾在民间广为流传。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度近乎绝迹。为重拾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将乐文化部门专门派人前往福州请“食闹音乐”的著名传承艺人刘怀中“进山抢救”。

      政府的扶持和鼓励,激发了群众们的极大热情。如今,各偏远乡镇表演食闹文化的“原班人马”热情高涨。不久前,该县成功排练演出了“食闹音乐”《七星萧鼓》。

     “南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有生之年,我一定要将南词资料搜集完整,并发扬光大。”77岁的南词搜集者陈维绪,被称为“热心将乐南词事业的传人”。退休后,他一直在为搜集当地八韵南词曲目而奔忙。老人费尽心思,用半年多时间记录下长达2万多字的《将乐南词随记》赠予文化部门,使之成为将乐现存最完整的南词资料和曲目库,为将乐南词的发展和传承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强势推进“四大文化”   

       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怎样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得益彰,齐头并进?

      这个县着力做好“杨时文化”、“乡土文化”、“苏区文化”和“英雄文化”四大文化品牌。年初,这个县抽调文联、文体、广电等部门的专业人员联合办公,组织协调并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四大文化”建设活动。

      杨时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将乐的客家文化主要体现在哪里?……为了让“四大文化”家喻户晓,将乐县从普及群众文化入手,图文并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制作了3万多份精美的“文化名片”,免费下发给广大群众阅读流传。

      通过编辑出版《杨时研究文集》,开辟“杨时理学文化论坛”,拍摄杨时电视系列专题片,修缮杨时陵园,建立杨时纪念馆、杨时雕塑等,打造“杨时文化”品牌。

      成立“将乐民间乡土文化研究会”,挖掘、整理、抢救南词、食闹民间音乐及“闹花灯”、“擂茶婆”、“踩竹麻”等民间舞蹈和白莲地方土京戏、堪厚武术、古镛玉华跑马将军、万安花灯、万全阳源桥灯等民间民俗文化。通过举办“擂茶风情展演赛”,编撰将乐“乡土教材”,推进“乡土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打造“乡土文化”品牌。

      通过拍摄电视专题片《红星照耀下的将乐》,建设“中央苏区县纪念馆”,整修“五马山革命烈士陵园”,编写将乐苏区革命斗争史和英烈故事,创作“红色作品”上舞台、入屏幕等,打造“苏区文化”品牌。

      进一步挖掘、丰富以“抢险救援勇士郑忠华”、“全国文物卫士廖国华”等为代表的英雄主义精神载体,打造“英雄文化”品牌。眼下,这个县建立了13支“忠华志愿服务分队”,成立了“忠华助学基金会”。郑忠华雕塑也于日前完工。(本报将乐记者站李宣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