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全国高校辅导员聚会沪上交流分享经 验与感悟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08

  高校辅导员,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如何建设好这支队伍,让每一个辅导员感受光荣与责任,又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与精彩?为期两天的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4月28日在沪落幕,来自各地的高校代表、优秀辅导员代表分享彼此经验与感悟。
  高门槛培育“人生导师”
  谁来当辅导员?高校纷纷树起“高门槛”。山东大学要求,辅导员应为中共党员、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还应具有与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背景、职业素养和能力。复旦大学实施“人才工程”预备队制度,让一批优秀本科生直升研究生并担任辅导员。目前,上海的本、专科学生中,共配备专职辅导员2300多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达80%,30岁以下近一半。
  从去年起,北京工业大学实行专职辅导员资格准入制度。校内外人士想应聘辅导员岗位,须过一系列“关卡”:基本能力素质测试、心理健康测试、计算机水平测试、情景面试、团队讨论等,学校着重考察应聘者的知识水平、思维判断、语言表述、心理稳定性、人际交往能力、团队亲和力等。
  西南交通大学还推出“磐石计划”,目的是使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像磐石一样过硬”。学校为每位辅导员配备了政治导师和业务导师;对辅导员开展学分制培训,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业务、心理健康教育、文化艺术、管理方法等专题。学校还组建了学生党建、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10个辅导员学术研究团队,鼓励辅导员成为专家。
  多通道指引职业发展
  辅导员岗位渐成“香饽饽”。上海大学曾呈现这样一景:近期辅导员招聘中,一个岗位数十、上百人竞争,其中不乏国内名校的博士、硕士生,还包括海外留学归来的研究生。有一部分从事教学科研的专业教师也开始“回流”,想加盟辅导员队伍。
  上海大学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中,为辅导员单独设置空间,让老师觉得“有奔头”。学校根据辅导员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研究水平和工作实效等,设置“五级辅导员制”,最高一级相当于教授。
  为辅导员发展架起校内外“立交桥”,高校和地方教育部门正积极探索。西南交大将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向校内管理工作岗位或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同时将这支队伍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后备军。上海市科教党委与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民政局、市社会服务局和区县党委联手,打通辅导员与公务员、社会工作者、职业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等岗位之间的“通道”,为辅导员多样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引路人”贵在自我锤炼
  学校、社会正在为辅导员搭建施展身手的广阔舞台,辅导员们自身应该怎样亮相?
  年近花甲的北京大学研究生辅导员王锦贵,另一身份是教授、博士生导师。前不久在北京学术前沿论坛上,他的发言内容曾引起一些人的惊讶―――不谈自己在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却独独聚焦大学生精神压力的疏导问题。他认为,“这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正业’。辅导员一定要有宏观视野的深层次理论研究,才能做好工作”。
  这位博导辅导员在学术训练中,注重培养研究生们的高尚道德情操,教育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得最多的是:“你的论文质量可以不如别人,但必须保证是你的论文。”学生在科研、治学上耐辛苦、重操守、知荣辱的品质,也不断辐射到生活和其他工作中。在王锦贵看来,“传道”本来就比“授业”更重要。
  年仅27岁的复旦大学学生辅导员包涵,坚持用每周一次的周记与学生交心。4年,152篇、12万余字,记录着学生的成长,也留下包涵探索的足迹。这个月,她刚出了《包涵心语―――一个大学生辅导员的周记》新书。昨天她发给与会人士,传递着一位年轻辅导员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与执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