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华东理工大学建新校区选址奉贤,与上海化学工业区比邻而居,新校区还未建成,双方合作已如火如荼。最近,双方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科技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上海教育与产业在发展中,战略联盟意识正在不断强化,也预示着上海产学研联盟正在朝纵深推进。
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如何联盟?在上海,新思路如“多棱镜”般发散,新型联盟方式不断涌现。上海交大等高校正在积极构筑产学研联盟大平台。交大副校长丁文江说,过去,高校与产业的互动常常是“点对点”模式,即单个科研人员参与单一企业的某个项目攻关,课题完了,合作也结束了;而如今,学校在努力探索联盟新模式,即高校技术创新集群与区域产业集群的紧密结合。该校勇破院系“樊篱”,正在构建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数字电视系统及其内容产业”、“核电关键技术自主化”等在内的10余个科研大平台,与企业群、产业群对接,学校可考虑以技术入股,使产学研联盟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产学研联盟不拘一格,只要利于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的有效结合,实现多方“共赢”,都可以尝试。IBM“深蓝之父”谭宗仁博士近日受聘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海网格”总体组顾问,薄薄一份聘书意义特殊,这是市科委在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首次引进外企顶尖人才加盟。
促进资源共享、降低创新成本、激发创新灵感、加快成果转化,这些实实在在的效益,推动产学研结盟步伐加快。宝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大众、上海交大共同参与“轿车覆盖件新材料的研制与应用”项目,校企优势集成,在高品质汽车薄板开发、复杂车身零件冲压成形等方面形成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从而在国内中高档轿车车身生产中,实现了从“零件国产化”到“材料国产化”的跨越。
成功合作的案例,使产学研联盟日益成为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的一项“战略意识”。上海一些大型企业集团登高望远,努力将长期规划分解到产学研合作项目中去。如,宝钢成立“产学研合作推进会”,先后在国内几十所高校“巡游”,他们带去的“宝钢十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宝钢研究院科技发展规划”,以及IF汽车钢板、管线钢等项目,都是长期战略性产品。政策引导也将对产学研联盟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日前,本市首批29个重大产业化科技攻关项目启动,未来3年内将获总经费超过100亿元。这些项目的运作,牢牢牵住一个“牛鼻子”:企业是创新主体,项目为纽带,产学研战略联盟将迸发出巨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