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蛙人小浪底“潜泥”――记上海市潜水员打捞“6・22”沉 船遇难者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70

  6月22日晚8时左右,黄河小浪底水库突然狂风暴雨大作,“明珠岛2号”游船在游览返航途中不幸翻沉。船上69人落水,27人获救,其中1人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42人失踪。此后的整整13个日日夜夜,参加交通部救捞系统联合打捞的沪上潜水勇士,挑战空气潜水的极限深度,闯入库区河底的“泥海”之中,将19具遇难者遗体带给岸上的亲人。
  千里救险
  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6月23日凌晨时分,交通部部长张春贤当即指示:“全力救援,向人民负责!”同时,副部长徐祖远指示:“要立即派出精干力量第一时间赶到库区协助地方组织救援工作”。随即,交通部救捞局组织了以上海打捞局、东海救助局为主体,其他地方救捞单位、天津海事局海测大队等联合参与的“特派队”火速出动。
  当天,在上海打捞局局长沈灏及东海救助局救助处处长张建新的带领下,上海潜水部队分两批乘飞机抵达郑州,随即乘车到达事故所在地河南省济源市。25名上海“救捞人”谢绝入住当地政府事先备好的宾馆,于当天下午7时赶到事故现场。
  “潜泥”打捞24日凌晨零点,一系列扫描测量及潜水布场工作已顺利结束。经验丰富的潜水员储永林利用空运的氧气瓶等作为简易潜水设备,开始第一班潜水。下水后,留在甲板上的供气脐带指示不断变化:20米、30米、40米,数字还在增加,竟然直到61米,超出国内潜水员空气潜水60米的深度限制!后经仪器扫测发现,整条沉船都已陷入淤泥,最高点在泥下30厘米处,最低点的泥下深度已超过7米,舱内存泥量估计达240立方米。当时,失踪人员大多集中在下层客舱,但该舱已位于泥下3至5米处,潜水打捞已成“潜泥”打捞。
  冒着水上38摄氏度的高温,顶着水下5摄氏度的低温,短短20分钟的下潜过程,潜水队长金锋经历了从夏到冬三个季节的温差。24日10时,金锋作为第二班潜水员下水,将第一具遇难者遗体捞起。金锋说:“在泥中感觉很冷,浑身的劲就是使不出来,体力消耗很大很快,最不堪承受的却是泥浆”。
  据测定,沉船处水压高达7个大气压,一只完好的乒乓球会被压成“球饼”,潜水员在泥压与水压的双重作用下几乎是置之死地,不少人上岸后发现自己身上被压得青一块紫一块。而按潜水作业规定,每人每天深度潜水不能超过一次,但为尽快完成任务,大部分潜水员则是24小时内两次下水。
  面对打捞过程中接触到的每具遗体,潜水员都很小心细致。他们抱住遗体,把绳子系在遗体的腰部,在水下便将其身上的淤泥擦洗干净,随后再送其上岸。有人问一位从未打捞过遗体的潜水员怕不怕,他说:“当然怕,但岸上遇难者亲属正在等着他们的亲人,想想这个就不怕了。”当潜水员出水脱下头盔时,泥沙总是塞满他们的鼻孔和耳朵,连眼睛也睁不开,就像泥人一样!现场有一位失去父亲的青年目睹此景,“扑通”一声竟然双膝跪倒在潜水员面前失声痛哭,用黄河儿女最古老淳朴的方式表达感激之情。
  闯极限创奇迹
  由于小浪底水库进入主汛期,在当时环境及现场仅有的技术条件下,继续打捞沉船已不可能。截至7月3日18:00,在为期13天的打捞作业中,潜水救捞队共潜水61人次,总潜水时间超过130个小时,打捞出遇难者遗体19具,以及沉船内部分物品。专家认为,这次打捞堪称我国解放后第三次大规模深水打捞作业,创下了内河打捞史上的奇迹。
  在与潜水员们告别时,遇难者亲属纷纷留下了一把潜水员从水底打上来的淤泥,他们还留下了潜水员孙健民穿过的潜水服。他们说,将来要建一间纪念馆,把这件潜水服陈列起来,让后代永远记住这一个个潜水员冒死寻亲的昼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