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市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最新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本市郊区共归并自然村2783个,比上年增长5%;迁移农村人口17.99万人,下降1.6%。
2005年本市郊区自然村归并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超过一半乡镇开展了自然村归并工作
2005年,本市郊区有62个乡镇、5个园区、2个街道共69个乡镇级单位(以下简称乡镇)开展了自然村归并工作,占郊区全部乡镇、街道、园区的55.2%。其中,奉贤区7个镇全部开展自然村归并工作,覆盖面达100%,其次是金山区和嘉定区分别达88.9%和87.5%。
二、自然村归并数量增多
2005年,本市郊区共归并自然村2783个,比上年增长5%。其中,归并小型(住宅在10幢以下,下同)自然村1288个,占自然村归并总数的46.3%;归并中型(住宅在11-30幢,下同)自然村940个,占33.8%;归并大型(住宅在31幢以上,下同)自然村555个,占19.9%。
三、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速度加快
2005年,郊区归并2783个自然村中,迁移农村人口17.99万人。其中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的人数达14.97万人,比上年增长19.9%,占全部迁移人口的83.2%,比重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的速度加快。宝山、浦东、青浦三个区的迁移农民已全部进入城镇。
四、迁移农民安置质量逐步提高
以往,本市郊区在归并自然村迁移人口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农村人口是通过异地迁建方式安置的。这种安置方式,从长远来看有可能形成新的自然村,不利于郊区“三个集中”的推进。2005年,在自然村归并迁移人口中,安置农民向新城集中的人数有2.34万人,占13%;向中心镇集中的人数有2.54万人,占14.1%;向一般集镇集中的人数有10.09万人,占56.1%。而异地迁建迁移人口则大量减少,只有3.02万人,比上年下降48.3%,占全部迁移人口的16.8%,比重同比下降了15个百分点。
五、盘活建设用地2万多亩
郊区自然村归并使大量分散居住的农村居民实现了集中居住,通过置换宅基地,既盘活建设用地,又有利于土地集约使用。据调查,一个大型自然村占用宅基地面积约在15亩左右,一个中型自然村在10亩左右,一个小型自然村在5亩左右。以此推算,2005年,郊区通过归并2783个自然村,共盘活宅基地面积约2.4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