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鸣笛远航―――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热谈
五年一次,上海又迎来教育发展的一次盛会。从城市发展历程看,城市的现代化必须以人的现代化为基础,而人的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作支撑。
“全面实施教育综合改革,率先基本实现上海教育现代化”―――7月12日举行的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指明了上海教育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分组讨论时、午间休息时,记者穿梭在与会代表中间,扑面而来的是一份份推进教育发展的迫切之情,领略的是教育改革新观念、新思路在这里碰撞、激荡……
教育:要抓住“根”与“魂”
教育的“根”与“魂”,两字重千斤。在区县和高校分组讨论中,大家的认识渐渐深化:我们的教育要把“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放在首位,要认真解决“知识为谁所用”的问题;教育过程中一定要突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这个“魂”,突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个“根”。
林樟杰(上海师大党委书记):现在在一些大学生中,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方面有几大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对个人利益考虑过多,集体意识、公共利益意识相对较弱;二是受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对于诚信的重要性、价值方面的认识比较模糊;三是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一些学生过于急功近利,或产生消极悲观情绪。高校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
张济顺(华东师大党委书记):“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一方主阵地,但目前这一主阵地没有很好发挥作用。大学生对“两课”的要求很高,要求“两课”能回答他们迫切想了解的,关系国家民族、改革发展、个人前途大计的问题;但是,“两课”又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关注点,如过于多元化就不能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两课”教育,师资应该“破围墙”。华师大“两课”教育原先由学校社科部承担,现在学校抽调了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等学科最好的专家,与社科部教师一起组成专家委员会,对“两课”建设进行定期研究,以利今后更好开展德育教育。
秦绍德(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德育要立足创新,首先是内容的创新,其次是形式的创新。比如,网络已成为大多数学生的信息来源,学校要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阵地,使校园网成为弘扬先进文化的阵地。随着后勤社会化的深入推进,学生生活园区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我们必须深入推进学生生活园区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发挥学生自我管理、教育、服务、约束的作用。
盛裴(虹口第三中心小学校长):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就是选择高尚。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在小学,教师在孩子心目中就是权威,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要让学生有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魂”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根”,教师首先要具备这样的“魂”和“根”,并融化到自己对学生一言一行的教学之中。
“减负”:要实现真正“突围”
过重的课业负担就像制约孩子活泼生长的一堵围墙。“减负”一直是人们口中反复咀嚼的一个词,如何真正实现“突围”?基础教育界人士展开热烈讨论。
郑延定(黄浦区大境中学校长):长期以来,“减负”走入一个怪圈,学校怪家长期望值过高、考试评价机制落后;家长则把责任归咎于教师能力不足、社会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突破“怪圈”只能靠课改,靠全社会形成合力。教育工作者是为学生“减负”的“主力军”。
郭宗莉(卢湾区思南路幼儿园园长):不仅中小学生需要“减负”,幼儿园的孩子也需要“减负”。目前应试教育的低龄化日趋严重,这些做法以牺牲儿童长远的、多方面的发展前途为代价,换取的只是眼前的局部利益。
沈建华(市二高级中学校长):要“突围”,有难度,但从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大计来看,再难也要尝试。“突围”最基本的有三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其中课堂教学是改革的核心,质量不高,“突围”就是空的;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和工作责任心;要有正确质量观,注重学生个性、特长、能力的综合发展,为将来打下良好基础。
洪雨露(向阳小学校长):若是仅仅负担轻,教学质量不高,家庭社会仍然不能满意,应该有全面的“质量关”做保证,可从四个方面突破: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在40分钟内解决“战斗”;在提高教师水平和能力上下功夫,教师的责任心要进一步加强;改革对学生“唯分数论”的评价机制;加强学校管理,坚持依法治教,特别是在作业量和学生双休日活动的问题上,一定要按规定办。
尹后庆(国家督学、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局长):“减负”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学活动现代化的过程。我们对于课程的功能必须重新定位,应该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倡导现代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获取情感体验,使学习成为学生富有灵性的生命发展过程。这正是减负的最终目的。
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之路
“走内涵发展之路”已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何谓“内涵”?高校布局结构调整、重点学校和重点学科建设、推动高校与经济科技紧密结合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秦绍德:学科是立校之本。如果把一所学校比作一棵大树的话,学科建设就是它的根和主干。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要有若干个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统筹规划全局的基础上,我们遴选出了“重中之重”学科、交叉学科、特色方向学科和扶植学科等几大类建设项目,基本形成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目标及内容的学科建设格局。科学上的重大突破、新的生长点乃至新学科的产生,经常在不同的学科彼此交叉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形成。为此,我们组织了各类“学术沙龙”,创造有利于学科交叉的学术氛围;建立专项基金,加大对交叉研究的投入;跨学科组建研究中心,整合全校的教学科研资源。
马德秀(上海交大党委书记):作为交大这样的高校,一定要有超常规发展的意识和举措,否则我们离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就会拉大。今年上半年,交大进行2005年-2010年的学校规划建设,敢于剖析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敢于“碰硬”。当前,学校发展抓住几件事:抓住闵行紫竹科学园区建设的机遇,重整资源,进行学科定位,有选择地追求卓越;进行人事制度改革,面向海内外招聘教授,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有组织地进行科研,建立若干个与上海经济发展对接的独立科研实体,从体制上进行改革,进行平台、人才培养、项目组织、创新团队建设。
万钢(同济大学副校长):高校应面向上海经济建设主战场做强学科。同济在工科方面已经逐渐发展形成两大学科群、学科链:以城市建设和防灾为重心的城市规划、土木建筑和能源、环保、交通学科群;以汽车、轨道交通装备为龙头的交通装备制造业学科链。
夏建国(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职业教育在教育发展中占重要一席,学校应致力于品牌建设,具有与国内外同类院校“比拼”的雄心。职业教育就是要坚持面向就业市场的办学导向,要走社会化办学之路,拓展学校办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