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走一走,让课堂大起来--上海公共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开放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43

  从今年7月1日起,上海57个公共文化设施对未成年人减免门票,这样的力度从未有过。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个暑假,他们有了更多可以快乐学习的校外大课堂。
  “减负”并不降低培养质量,公共文化设施的教育功能日益彰显。上海公共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开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早在2000年8月,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率先实行双休日学生团体免费参观;2003年12月,上海博物馆扩大了对学生团体参观的优惠时间;今年1月,上海文管委系统的10多家博物馆、陈列馆向未成年人团体免费开放;今年5月1日起,上海更多的博物馆、陈列馆加入了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的行列。孩子们从未这么频繁、这么自在地走进公共文化设施。
  “公共文化设施内涵丰富,从中获得的是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提高。”上海教育科学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诒范教授说。
  
思想熏陶:在形式上突破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70本留言簿上,写满了这样稚嫩而真切的呼声,“长大后我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我爱中国共产党!”……自1999年6月新馆竣工以来,该纪念馆已接待未成年人337770人次,其中从2000年8月起,已免费接待未成年人51536人次。
  “纪念馆里有详实的资料、丰富的展品,比起刻板的说教,这种亲身感受的方式显然具有更好的教育效果。”上海市文管委博物馆管理处副处长周丽中介绍,上海现有的77所博物馆及陈列馆中,绝大多数都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像中共一大会址、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淞沪抗战纪念馆,这些都成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阵地。
  作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阵地,在形式上突破是它们目前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53%的被访者认为,一些场馆存在形式单一、与时代脱节、不贴近未成年人特点等问题,建议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好地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发挥作用,“孩子们需要活泼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为此,上海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动足了脑筋。日前,上海市教委联合各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出了“与中学生谈入党”活动,把9次入党教育分别安排在各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学习党的历史,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学习党的奋斗纲领,到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学习党的优良作风,到好八连连史馆;学习党的组织纪律,到公安博物馆……如此鲜活的方式,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向明中学的一名高三同学递交入党申请时,也给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党支部副书记流沙玲留了一份,“因为在这里,我接受了最生动的入党教育。”
  
知识拓展:在兴趣上激发
  一个悬空的地球、一根硕大的象牙、一座喷发的火山,上海科技馆里的件件物品触手可摸,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孩子对知识有了更大的渴望,他们说:“课本上弄不懂的知识,在这里一看就明白了。”
  因此,对课堂进行辅助教学,公共文化设施更不可替代,孩子们在这里找到了更大的课堂。自今年5月公共文化设施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以来,上海很多中小学老师已经尝试到博物馆上历史课,到美术馆上美术课。至于生物、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在科普教育基地里,学生们茅塞顿开。如今,被列入今年市政府实事工程的10个科普教育基地无一例外地拧紧了发条,加紧施工,到今年11月底,上海铁路博物馆等10个科普教育基地将开门揖客。
  但是,孩子们视野中的某种“淡漠”,也可使我们对教科书的编写多一层思考。暑假以来,比起上海科技馆每天四五千人次的参观量,蔡元培故居陈列馆每天的参观人数不足100人,该馆主管说,“中学课程里,对蔡元培的介绍仅限于历史课本上的一点,学生对蔡元培太缺乏了解了。”同样,韬奋纪念馆、沈尹默故居等文化设施,参观者也寥寥无几。
  上海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诒范对此分析,“这些历史人物可能与课本关系不大,但是他们身上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如果学生们还是依据课本知识选择公共文化设施,那么公共文化设施拓展知识的功能如何能体现?”他认为,公共文化设施应该注重引起学生方方面面的兴趣,“从而让他们的精神生活由单调变为丰富。”
  
品位提升:在内涵上深化
  “不管是德育,还是智育,丰富精神生活是最终目的。”谢诒范一语点出了公共文化设施的核心功能。而对于这一点,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清晰的认识。相比德育、智育上的成果斐然,上海公共文化设施对于未成年人人格、精神、品位的提升意义尚未为家长们所重视。
  从各个公共文化设施获得的信息表明,大多数参观都是由学校、社区组织的,家长主动带孩子到公共文化设施参观的为数不多。甚至因为暑假的来临,有些场馆的参观人数不仅未上升,反而出现了下降。
  这不得不让人思考,家长在指导孩子参观上,主动性不够,功利心较重。上海美术馆教育部负责人认为美术馆的作用不可忽视,“虽然在这里不一定能获得具体的知识,但是可以丰富审美经验,一个审美经验丰富的人是有品位的。”上海市唯一的美育特级教师王圣民说,“一幅画、一件雕塑、一幢建筑、一部电影,优秀艺术中所表现出的美会感染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的性情更纯净更高贵。”一位教育专家则从另一个角度指出,“在场馆里,孩子们交流、争论,处理突发事件,这是培养孩子理性交往的最佳方式。”
  谢诒范把公共文化设施比喻为“原料”,“原料是好的,如何把菜烧好?这是包括场馆文化工作者、家长、教育工作者在内的全社会应该关心的问题。”也就是说,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教育功能已经被人们所认识,那么如何让这一形式的教育功能更好地发挥?教育专家给出了良方,“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场馆要尽可能创造更多机会和时空,让孩子们自由地选择。”
  一次好的参观,意义无穷,作用无限,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影响。一位教育专家一语中的,“人格、精神、品位的提升实际上是综合实力的增强。成年后的他们,带来的将是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