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减一减,让负担轻下来---上海中小学教育"减负"的思考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14

  在这个刚刚开始的暑假里,上海中小学教师紧张的心理并没有放松。为下学期即将实施的新课程和新教材能否成为减轻学生负担的转折点而操心的他们,注定了在这个炎夏中无法享用舒适的假期生活。
  
  经过10多年的探索,在争议中进行的教育“减负”正逐步呈现出作为一项改革政策所具备的特性。人们开始重新评估它的难度、可操作性以及能否给这个世界上竞争指数上升最快的城市里的孩子带来快乐。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普教研究中心主任丁钢教授说:“孩子像需要吃饭一样需要学习,但改革真正要考虑的是他们能不能真正快乐地分享和理解知识。我们盼望‘减负增效’早日达到这一目标。”战胜困难,是智者品味幸福的一种方式,因为他们始终相信:减一减,让负担轻下来,乌云之后是晴空万里。
  
  勇气,源于对改革功过的正确认识
  
  在加快素质教育改革步伐的上海,“减负”对学生而言,兼具着希望和压力。早在1993年,上海就开始推进中小学课程教材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1997年全部取消初中入学选拔考试,1998年推出“以学生为本”的二期课改,2000年增加春季高考,推动高校自主招生,2004年中考引进综合素质评价,全面施行二期课改……无论是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还是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每一步都走在前列。比照全国,上海孩子的学业生活令人羡慕,但厚重的书包依然告诉人们,这里仍不是他们想象中的迪斯尼童话世界。前不久召开的上海市第五次少代会收到的1568份提案中,有320件发出了减轻学生负担的呼吁,占到了五分之一。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引入,某种程度上,将学业负担变换了一个模样:为了满足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的个性特长,学生拼命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证。民进上海杨浦区委前不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上海中小学生各类等级考试达到几十项,信息技术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写字等级考试、数学奥林匹克考试等等。商南是班上公认的好学生,他说:“这些证书都能代表我们的综合素质,谁都不知道好学校到底认哪个?”某区中心小学的五年级学生为了考证,几乎每个人每天晚上都要去参加各式各样的补课,双休日更是一堂课接着一堂课。
  
  丁钢说:“这种‘加分’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业竞争的欠公平。我们切不能用资优生和特殊才能学生的标准来培养、引导全体学生。”学生们始终搞不清楚“减负”的真正目的和前景,他们只知道要不停地学习,宁可没有娱乐时间、没有运动时间、没有睡眠时间,只求自己不要成为“万一”。
  
  智慧,源于对改革精髓准确的把握
  
  “减负”的根本目标就是改变孩子的这种现状。为此,上海市发动了一场校长智慧的“擂台赛”,只要符合“减负”精神的,各个小学、初中、高中均能报请开辟“试验田”。近年来,这股试验风吹遍上海,媒体更是对此不吝篇幅地予以报道。和上海师专附小一年级设立“超市”考场类似,本市近千所中小学尝试新颖的“另类考试”;黄浦区公办高中全部实行“学分制”,全市推行学分制的高中已达几十所,部分初中也已推行;浦东新区明珠小学将40分钟的课时缩减为32分钟。
  
  但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各种不同的声音源源而来:减负不均衡造成了不公平、孩子没压力读不好书,甚至还有老师为“减负”向家长致歉。
  
  难道“减负”错了吗?“当然不!”向阳小学校长洪雨露的回答非常坚决,“减负是减去过重的课业负担,同时要强调提高教学质量。”1972年就涉足教育事业的洪雨露深知“减负”的精髓,几十年以来,无论有没有升学压力,向阳小学的孩子从来没有早读,下午3点准时放学,而学生质量则受到家长们的普遍认同。
  
  “以学生为本,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这才是“减负”的精髓。新生入学时,洪雨露总要给家长上三堂课,请家长配合让孩子全面发展,并共同培养孩子的良好态度、习惯和自信。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认识这一点。丁钢说:“减负控制了一些学校的作业时间、上课时间等皮毛指标,却没能让他们懂得如何让孩子主动学习的精髓,结果只能促使学生从补习班、考证中获得补充。”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张人利也担忧地说:“二期课改使校长有了更多自主权,这就必须要求校长们真正领会课改精神。”
  
  信心,源于对改革政策的坚持执行
  
  领会减负的精髓后,还要有一支精干的执行队伍――教师。洪雨露说:“他们是减负成功与否的关键。”
  
  6月24日,向阳小学三年级的一堂数学考试让刘相与的家长激动不已,从未见到过的这次考试让他们感到只能用“美妙神奇”来形容:399名学生和相应的399名家长一起在操场上用“接龙”比赛的形式考加减乘除,孩子们乐此不疲。“我们终于看到了中国未来教育的曙光,”家长希望,“这样的教改要坚持下去。”
  
  创造“美妙神奇”的就是老师。向阳小学的老师们说:“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所学校的老师们每天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了备好每一堂课,他们总是不断自我加压、充电。今年4月,一份教育核心期刊以集锦的形式刊登了他们的论文。
  
  上海市建平世纪中学的马校长认为,目前低水平重复,甚至无用重复的“水肿”现象层出不穷,就是因为一些教师缺乏对学科的教学规律和教育对象的认知接受规律的研究,任意拔高或拓展所致。他说,教师要想为学生做好“减负”,就必须给自己加压,才能确保“精讲、精选、精练”,而这正是即将施行的二期课改中的关键。
  
  “教师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在难度降低的同时就要发展个性化教育,把小班化的方法引入大班之中。”在普教系统观察了多年的丁钢毫不客气地指出,现在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八种教学手段中只使用了一种方法,而且只会用这一种方法,以至稍有变化就不知所措。
  
  减负减什么?教书教什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难解的难题。笼罩在学子头顶的乌云还很厚,为了减去过重的课业负担、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下一代,全社会需要拧成合力,齐心协力一股劲,“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