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市郊居民:看病更方便
在嘉定、南汇、闵行和浦东新区,一种健康“活”档案正在逐步推开。纳入档案的居民看病,只要使用镇医疗保险卡,自己的健康档案将会随时更新。社区里的医生,还将进行家庭随访,跟踪患者情况以及治疗进程,引导居民主动管理自己的健康。
今年,上海卫生系统计划再投资1.2亿元,对市郊40所乡镇卫生院进行改建,标准化建设的标准是与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靠齐,“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在就医环境中的差距”。在上海,新时期的农村卫生工作的改革是要向社区卫生服务方向发展,目前郊区正致力于构建布局合理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保健在家中”,在郊区将不是句空话。
体贴服务不出社区
在嘉定镇街道梅园社区居委,一台“亚健康检测仪”颇受欢迎。84岁的居民余老伯,在检测后十分吃惊:“本来以为自己平时很注意自我保健,没什么病,没想到测出了重金属盐沉积。而病因就是家属在我身边吸烟。今后,我可要注意避开。”一些小孩也被领来进行了检测,发现血液中存在微生物感染。这些孩子平时在饮食方面不注意,经常拿起水果就吃,现在亲眼看到许多微生物在自己的血液中游来游去,不禁害怕了,表示今后一定要养成饮食好习惯。据介绍,“亚健康检测仪”能在人体还未形成疾病,但已处于亚健康时查出即将成病的病因,及时有针对性地加以饮食治疗、锻炼治疗等,做到防患于未然。
嘉定镇街道的各居委会还有自己的“话疗”室。人总免不了有一些烦恼,或疾病缠绕、或家庭琐事,而陷入焦虑和忧郁之中的人往往难以自拔,“话疗”室由此而设。72岁的王学文老人,长期忍受着腰痛的折磨,在居委的“话疗”室里,人们热心地向他推荐了一本《老年保健》,上面记载了治疗老年腰痛的锻炼办法。4个月后,按此方法锻炼的王老伯腰痛就消除了。
在南汇区大团镇,人们也享受到了家门口的健康服务。不久前,大团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保健服务队来到了金元村,为人们提供免费服务。该村三组的奚才明,半瘫在家已有五六年时间,因家庭经济困难,一直不敢上医院,只能靠老伴在家护理。服务队来到后,老伴用手推车把他推到了村里卫生所,医生为老奚做了全身检查,并耐心地进行健康指导。
据介绍,为了提供更体贴周到的健康服务,大团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为全镇7000多名60岁以上老人建立了免费医疗保健服务卡。为此,中心专门成立了两支团队服务组,由多名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组成,并配备专用车辆和B超、心电图等仪器设备。团队服务组将在全镇16个村轮回为持卡老人们送去免费的健康保健服务。同时,持卡老人除每年享受一次免费体检外,在镇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所有的卫生所(室)就诊一律免去挂号费,并享受免费健康教育指导等服务。
其实,这只是南汇区卫生局向社会公开承诺的12件实事之一。此外还有:今年为全区14000余名低保人员解决合作医疗投保金;截至4月底,该区已为精神分裂症病人共发放了585张精神科门诊定点“医疗卡”,较好地满足了贫困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医疗需求;目前已为231名老年白内障患者施行了免费复明手术;为外来人口儿童提供免费计划免疫;对数万名农村合作医疗投保妇女给予每人10元的妇女病普查补贴;对本区居民中所有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对发现的先天性耳聋患儿,会同区残联全部免费安装助听器……
健康档案动态管理
更让郊区居民欣喜的是,自己也有了一份健康“活”档案:只要纳入档案里的居民去看病,使用镇医疗保险卡,电子信息系统就会自动更新他的健康档案。存储在电脑中的“社区健康保健服务系统”,把每个居民的病史和现状、每次治疗的效果,都记录得一清二楚,连有无烟酒嗜好,也都了如指掌。不论哪位居民身体有不适,信息会立即传给医疗机构,不久便有社区医生上门服务。
南汇区卫生局有关人士向记者介绍,建立健康档案一般以家庭为单位,档案系统还设立“妇女专项”、“肿瘤专项”、“高血压病人专项”、“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专项”、“障碍者/残疾人专项”等栏目。比如,在网中“高血压病人专项”栏下,随便点击了一位居民的健康档案:屏幕上立即出现一条蓝色的曲线,记录着这位患者血压的动态变化;社区医生定期上门作家庭访间,随访测量血压等服务,也一一记录在案。社区医生说,当患者的蓝色曲线靠近红色警戒线时,他们就会上门给他配药。如是行走不便的重病患者,一有身体不适,可打开家里或附近服务站的电脑,社区医生就会在第一时间赶到。
据介绍,这种“活”档案已在南汇、嘉定、闵行和浦东新区逐步开展。到目前为止,南汇区已在惠南镇、老港镇、滨海旅游度假区、祝桥镇、宣桥镇建立“社区健康保健服务系统”,有50%的人口被纳入该系统,并且还将进一步铺开。嘉定区的“活”档案,则已覆盖14万人口,制定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和干预十年规划》,融妇女保健、儿童保健、慢性病管理与危险因素干预于一体。这1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50岁以上老年人为主。档案建立后,各村的2―3位乡村医生将至少每个月进行一次家庭随访,跟踪患者情况以及治疗进程,从而引导市民主动管理自己的健康。
根据上海健康城市要求,家庭健康档案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逐步建立,动态管理是最终目标。有关人士认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资料积累是实施健康促进和健康干预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这些档案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管理中,将成为社区健康促进和健康干预的工作动因和具体的决策依据。
卫生网络重新构建
近年,上海正致力于构建布局合理的农村社区卫生网络,“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保健在家中”将不再是句空话。
继去年改建了40所乡镇卫生院之后,上海卫生系统今年计划再投资1.2亿元,对市郊40所乡镇卫生院进行标准化建设。改建后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承担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六位一体”功能,以切实缩短农村与市区居民在享受预防医疗保健服务方面的城乡差异。
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有明确的要求。硬件上,改建后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须设置有康复治疗、信息管理和健康教育等专用场地,候诊室的面积要在40平方米以上,用地面积的35%要有绿化覆盖……标准化建设的标准是与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靠齐,“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在就医环境中的差距”。软件上,则有要求:深入社区,在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的基础上,探索团队形式开展“户籍式”预防保健,合理使用家庭病床,积极开展社区康复、慢性病管理和家庭护理等。
青浦区在强化区域医疗中心医疗功能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了对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布局设置,并分步实施卫生院、村卫生室改建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至2004年,该区将形成由二家区级综合性医院、1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及7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点的全新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本达到步行15分钟即可到达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的要求。同时,该区还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站、点的医务人员进行全科医师、全科护士培训,对没有学历的乡村医生进行学历培训,到2005年前乡村医生将全部达到执业助理医师的标准。
五大矛盾亟须解决
有关人士指出,目前郊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刚起步,且呈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日渐暴露的矛盾和问题,将制约这项工作的推进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管理观念滞后。社区卫生服务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质和政府职能。各镇卫生机构的一体化管理发展并不平衡,甚至有不少镇及部门未能从改革郊区卫生体制的大局来认识卫生机构一体化的重要性。
其次,人员素质偏低。大多数镇、村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从业经验主要集中在常见疾病的治疗上,缺乏全面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咨询和计划生育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市场需求。
再次,资金短缺亟待解决。有的地方卫生主管部门又将有限的卫生经费着力投入到大中型医院建设上,忽视了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必要投资。农村社区卫生事业似乎成了社会资金投入的盲区,缺乏市场化融资的渠道和机制,造成投资渠道单一。
第四,缺乏服务的标准化概念和措施,缺乏评价指标体系。目前,乡镇医院缺乏社区卫生服务的标准化概念,“六位一体”的实施缺乏规范操作措施;乡村二级医务人员缺乏社区卫生服务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服务质量上缺乏统一标准。
第五,认识上的“误区”尚待纠正。有人认为,社区卫生服务就是全科医疗服务。实际上,社区卫生服务是一种全新的卫生服务体系,包括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多方面的内容,而全科医疗服务只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有关医疗服务的一个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