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图为利用旧厂房改建的电气工业园区管理有限公司
在上海印刷媒体园的会议室里,两组截然不同的照片格外醒目:一边是破旧不堪的旧厂房,一边是装饰一新的工业楼宇,鲜明的对比,记录着闸北区都市型工业发展的轨迹。没批一块土地,没新建一间厂房,在市区两级政府大力支持下,一批曾经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大型企业,通过老厂房置换,为470家都市型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到2004年5月止,闸北区已建都市型园区30个,盘活闲置厂房43万平方米,形成了“园区得租金、地方得税金、企业得发展、职工得岗位”的多赢局面,每年创造税收近8000万元。
闸北区原是一个国有企业集中的地区,集聚着上海钟厂、自行车四厂等市属大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这些曾经辉煌的企业逐渐衰落,大批厂房被闲置了。与此同时,如雨后春笋般的新型企业却为没有经营场地而苦恼。在市经委的帮助下,闸北区从2001年4月起启动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建设,引导老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盘活旧厂房。
在电气集团所属的第一石油机械厂,130亩土地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市北工业新区将旧厂房全部租用下来,组建电气工业园区管理有限公司。他们投资数百万元,将破旧不堪的厂房彻底整修,更换了室内电器和通信设备,并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建成了现代化的工业楼宇。上海新闻出版局在此设立了培训中心和实训基地,相关印刷厂的厂长和印刷技术人才在此培训后颁发上岗证。联邦快递、景阳画中画印刷有限公司等企业纷纷入驻,一期21000平方米的厂房被租用一空。每年不仅可得660万元的租金,为近千名工人提供了生活保障,还能从投资分红中使国有资产增值。就这样,当年被水仙电器、人民制线厂、钟表元件二厂等20多家企业视作沉重包袱的旧厂房,变成了新建企业的“抢手货”。
如今,在闸北区制定的都市型工业产业升级计划指导下,许多各具特色的都市型工业园区形成了集聚效应:晟泰工业园区建成了数码印刷产业园,集聚了包括新奇数码在内的10户印刷企业;鹏信工业园区成为拥有马可尼电子通信等著名企业的电子通信园区;具有闸北区特色产业的印刷媒体园,引进了多家平面媒体印务中心在内的45户与印刷相关的企业。
面对闸北区这几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的良好势头,区委书记姚海同表示,科学的发展观是求真务实的着力点,在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时,要充分尊重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