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情系广大群众 记身边的共产党员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35

  
老干部们的贴心人
  在上海海军江湾干休所,提起营房助理员王建明,老干部们都翘起了大拇指,有的说他比自家儿子还贴心呢。王建明对身经百战打江山的老干部们充满了敬意,时时处处为他们周到考虑。天冷了,老人们在家洗澡会着凉,王建明带领营房管理战士改建了公共浴室;从老人的切身利益出发,为每户家庭更换了节省电费的分时电表;为了解决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的吃饭问题,他们在食堂社会化改革的同时,建立了老人能承受的“搭伙”餐厅。他们还为老干部们开设了电脑房,帮助他们学上网。今年在改造营区自来水管道时,王建明接到家中父亲中风的电话,且母亲患癌已是晚期。他只能匆匆回去安排,并让妻子请假留下,自己返回施工现场。提起这些,王建明感到愧疚。但他认为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做好本职工作是天经地义的,这也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本分。
  为特奥圆梦的园丁
  姚梅生老师是上南辅读学校的体育老师,主要教田径和乒乓球。1998年以前他在一所普校任教。普通教育和特种教育之间的差异他深有体会:“辅读学校的老师要比普通学校的老师辛苦很多,这里的孩子理论学习能力几乎为零,要教会他们一个动作只有反复不断地陪他们练习。”不一样的辛劳肯定有不一样的回报。去年,上南辅读学校有7个孩子前往北爱尔兰参加特奥会,取得了四金两银一铜的好成绩,姚老师他们体育组的三个教师特别高兴,“照这样训练,2007年上海特奥会,我们这里的孩子肯定也会得更多奖的!”黄梅季节的闷热天里,姚老师还是坚持每天陪学生在户外训练。手把手地一遍一遍重复教接发球。而只要孩子能接到球,不管打到什么方向,姚老师都会大声鼓励:“加油,再来!”
  流动党员找到了家
  从湖北省英山县来沪的阮永刚在上海打工的同时,找到了党组织―――上海振宁环卫废弃物处理公司党支部。和阮永刚有一样经历的7名外来务工党员也在这里找到了“家”。上海振宁公司党支部是转制成民营企业后建立起来的,随着公司里外来务工者的增多,党支部将“外来”党员的临时组织关系也转过来。工作时大家时刻注意党员的表率作用。在每月一次党员学习日活动中,党支部组织“外来”党员参观“一大”会址、上海建设新貌等,使党员感受到自己的勤奋工作与上海的变化是分不开的。该党支部今年被长宁区新泾镇评为先进党支部,支部书记李民生被评为长宁区“五好党组织书记”。
  青春在社会中闪光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孙雯婷是学生党员,她在上海国际赛车场6月份举行的全国汽车场地锦标赛两站比赛中,当上了新闻中心的志愿者。到赛场工作的每天,7点钟就要出发,午餐每顿都是面包,而且下班的时间总要等到最后一个记者收工。“当志愿者,当然是想和F1赛车近距离接触!不过最大的收获还是在新闻中心亲眼目睹了国内外新闻记者的工作实况。”新闻中心每天都有国内外几百名记者,面对记者提出五花八门的要求,小孙一点都不觉得烦,认为这是为社会承担义务的好机会。小孙说:“以后还有2007年特奥会、2010年世博会,来当志愿者,没问题。”
  一身汗水换来清爽6月22日上午9点20分,东新路55弄内一幢联建公助大楼的污水总管发生堵塞,致使污水外溢,严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上海西部企业集团首席水电工、市劳动模范、共产党员黄卫国接到居民报修后,立即和同事赶到现场投入抢修。这是深井式老式住宅,窨井在天井当中,光线暗淡,场地狭窄,为施工增加了不少的难度。但黄卫国等全然不顾,蜷缩着身子艰难地疏通管道。至10时10分左右,污水总管终于疏通了,“生活”做得清清爽爽。报修的顾先生感慨地说,住在联建公助的房子里,以往就担心沟管方面发生问题,有时遇上不规范的疏通公司,要磨磨蹭蹭、磕磕碰碰好几天,自从与黄卫国所在的普院区房屋维修应急中心挂上钩后,真是方便多了。这是黄卫国无数个平凡工作日中的一个剪影。
  以人为本“察言观色”
  上海黄浦区中心医院副院长、共产党员赵国定,虽然行政事务繁忙,但他坚持每周一次专家门诊。为减轻大多数冠心病患者的痛苦,他坚持冠心病的中医临床科学研究,在门诊中“察言观色”,根据不同的病情处方下药。他的《冠心灵系列合剂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通过上海市科技成果鉴定,荣获上海市中医药科技三等奖。赵国定不仅医术不同凡响,其医德医风同样一流。他坚持抵制行业内不正之风,提出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改善服务,提高质量,一切从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他带领中医科室,制定了很多便民利民的具体措施,得到了无数病人的赞扬。
  笑声送到敬老院
  大家只知道王汝刚是著名笑星,电视《红茶坊》里有人情味的“王老板”,大概不知道他还是董家渡街道敬老院里60位老人的“儿子”,一段时间不来,老人们就要惦记他。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团长王汝刚,70年代开始就从事滑稽戏、独脚戏的创作和表演,曾主演过《七十二家房客》、《假夫假妻》、《明媒正娶》、《头头是道》等滑稽戏、独脚戏,虽然他是老百姓眼中的大明星,但他为人谦虚,待人诚恳,今年5月荣获上海市首届“慈善之星”称号。王汝刚自80年代开始,就经常到单位附近的董家渡街道敬老院,为老人们送上温暖与笑声,并担任该院的名誉院长,只要院内遇到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他都会想方设法帮助解决。老人们从心里一直感激他,见到他来就称呼:“儿子来啦!”
  共产党员的情怀
  今年4月25日凌晨时分,一位姓包的七旬老人在石泉路突然患病,在老伴的搀扶下巍巍颤颤地赶到马路边拦出租车。当时强生女司机、共产党员李兰珍正驾车路过此地,当她亲切地招呼老人上车时,老人显得非常尴尬地说:“姑娘,5元钱送我们到长海医院好吗?我们恐怕看病钱不够。”李兰珍笑笑说,没关系,你上车吧。车到长海医院,当老人递上5元钱车费时,李兰珍婉言谢绝了。李兰珍驾车刚驶离长海医院,转念一想老人看病恐怕没有回家的车费,于是调转车头又折回长海医院,找到刚才乘车的老人,那两位老人还以为司机来取车费的,刚想掏钱时,李兰珍向老人的手里塞进了20元钱。她说:“我本想再送你们回家,恐怕下班来不及,这20元钱权当回家车费。”这两位老人拿着这20元钱,激动得久久回不过神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