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苏浙房地产出现理智变化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66

  
“夏”去“秋”来
  上周,杭州举行商品房用地拍卖会,10块土地,一半流拍;上周末,嘉善土地拍卖会,8块地5块流拍。参加两次拍卖会的刘先生对记者说,这是前所未有的:流拍越来越多,即便成交也多是刚过政府的底价线;竞价者每次举牌甚至只加价5元,这和几个月前动辄加码几百甚至几千、上万元的“豪举”简直天壤之别。浙江大学房地产投资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5月份以来,浙江主要城市同类商品房用地地价平均下降300元-500元/平方米。
  相比房地产经济链条首端的土地市场,链条末端的房产市场振幅相对小一些。一向被人视作浙江房产“风向标”的杭州房交会5月成交量下降近三成。南京购房者也趋于理智。一份调查显示,5月份全市楼盘的访问人次总量下降达50%。据记者了解,房价基本不动、二手房挂牌数激增、交易量骤减的情况不仅在杭州、宁波、绍兴、台州等主要浙江城市存在,也在南京、苏州、扬州等江苏城市出现。
  开发商私下议论:那个疯狂抢购土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的初秋到了。
  持币观望的消费者也在等待:房价会跌吗?房市火辣辣的夏天该过去了吧。
  
变之原由

  就像自然界的四季轮回一样,房地产“夏热”过后是“秋凉”。
  浙大房地产投资研究所所长赵杭生说,一些地区房地产市场本身存在的泡沫,是导致变化的内因。浙江有的地方,炒房者比例远远大于此前人们的猜测,高达30%-40%,还有10%-20%的跟风者,差不多占整个市场需求量的一半。据调查,杭州沿湖(西湖)沿江(钱塘江)楼盘中的一半以上由外来的温州人、香港人、马来西亚人购置,价格已高蹿到每平方米3-5万元。在中低档房产市场,危机同样存在。杭州和南京的一些远郊板块,空置率高,部分楼盘甚至出现“零入住”。5月以来,两地的远郊二手房出现了集中挂牌现象,最多的中介一天就收到150套房源。导致变化的外因则是银根紧缩和土地适当放量。赵杭生说,银根紧缩后,浙江投入建设的开发商数量大幅减少;记者了解到,南京的房地产投资5月份也开始回落。东南大学建设与房地产研究所所长李启明指出,土地适当放量是遏制开发过热势头的另一有效方法。据了解,苏浙两地自去年年底开始,土地供应量逐渐加大,现在供已略过于求。
  
房价难跌

  然而,对于持币买房者来说,期待房子跌价的美梦,多数恐难实现。
  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华伟认为,首先,房地产是未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有关。在出口负增长、地方政府大规模举债投资被遏制的背景下,靠百姓消费拉动的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不论是今天还是明天,房地产仍将是保值增值最可靠的商品,前景和“钱景”持续看好。在这种前提下,国家出台宏观调控政策,只是优化房地产市场梯度结构,平缓价格大起大落,就房价本身而言,除了部分性价严重分离的高档房、远郊房外,多数楼盘价格还是会平稳上扬。
  其次,开发商也在积极准备对策,以应时需。上周,温州出现了国内首次成立的民间财团―――中瑞、中驰。两财团都由数十家当地民企联合组成。后者可支配资金高达26亿元,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经济学者钟伟接受采访时说,这是具有私募性质的企业间融资平台,是原始形态的投资银行机构,是对眼下银行收紧银根的有力补充。记者了解到,苏浙其他城市虽还未出现正式成立财团的个例,但开发商联合开发的情况已经多于以往任何时候―――你的地+我的钱、联合出资买地、以兼并企业拿地、租赁土地开发、典当土地筹集资金等老方法新途径一起上阵。开发商力量的增强,使他们有足够本钱度过市场的观望期,等待新一轮博弈。
  对于这些正在悄然而剧烈发生的变化,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透露,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已经产生影响,国家注意到这一点并指派该中心对总体情况进行调研,为下一步出台相应政策提供依据。近日中心将在京主持召开有关会议,对已出现的新变化进行研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