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座谈会”在沪召开
向同学求教碰到“软钉子”怎么办?写作文“合理想象”是投老师所好得高分的捷径吗?是否要给老师送礼、请吃饭,以博得“额外照顾”?类似的这些“成长的烦恼”不仅困扰着孩子们,同时也让不少老师和家长感到棘手。
究竟该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烦恼”?在日前文汇报与设在华东师大的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共同举办的“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座谈会”上,来自全国27个省市40余位重点中学的校长为学生们成长中的烦恼共同“把脉”,敞开心扉“会诊”――
同学关系篇互相帮助也能“教学相长”
不少孩子发现,越是临近考试同学间似乎越生疏,向同学请教个问题或借本参考书什么的,总是碰上“软钉子”。久而久之,同学间不仅友情淡了,学习上的互相帮助成了“敏感话题”,还形成一个“怪圈”:既然别人都不会向我伸出援手,我又何必帮助别人?
一边是友情,一边是成绩,左右为难的孩子不知心中的天平该如何倾斜。
校长共识:同学之间互助进步不仅体现友情的珍贵,更能达到一种“双赢”的效果。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三中学校长王增升:我自己的孩子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他问别的同学借书,同学不愿意,而当同学来向他借辅导书时,他打电话来问我怎么办,我就跟他说同学之间的学习成绩不是此消彼长的,为人要心胸宽广,路不能自己越走越窄。我认为这时家长和老师都不要马上批评,而是给予适当的引导,班级里还可以成立相应的“互助小组”,营造一种互帮互助的和谐气氛。
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学校长张亚南:有些被认为“自私”、“小气”的学生也有委屈:自己在认真读书时老被人打扰问问题,对自己的学习的确产生干扰啊,为什么不能拒绝呢?对此,我倒认为不妨换个角度思考,你在告诉其他同学解题方法的同时实际上也是一种很好的“复习”,教师授课可以教学相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其实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湖南省邵阳市第一中学校长曾海平:孩子的困惑虽然看起来不大,但却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在“小”字上做好文章:首先,思想道德建设要从低龄化开始,防微杜渐,不能等到孩子长大、上大学了出现问题再倒过头去教育;其次要从小事抓起,如培养良好的个人习惯、增强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对美的教育等;同时要从小道理讲起,以小见大,太大太空的道理孩子们往往不容易接受,应该从日常生活的规则、尊敬父母、互相帮助、爱护自我等等方面开始教育。如此培养未成年人正确健康的世界观和良好的心态,以后遇到诸如“该不该借书”之类的问题,他们自己就能够正确把握了。
教学关系篇别让孩子成为考试机器
如今学生的作文越来越相似了,常常模仿一些所谓“范文”中
的情节或直接编造诸如“搀扶老人过马路”、“母亲病危”之类的故事,甚至一个班级有一半的学生“父母双亡后自己努力奋起”。单就文章的立意和语句的组织来看,这类作文可以得高分;但又知道有些不过是“合理想象”,给予高分无异于鼓励学生说假话。每次批改这样的作文,许多老师的笔就迟迟落不下去。
学生作文缺乏对生活的感受力和创造力,究竟如何看待他们搜肠刮肚“编”文字的现象?是只要拿高分就好,还是追究并解决这些“合理想象”背后的问题?
校长共识:首先要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们创新思维,不要把学生培养成固定模式的“应考机器”;其次要将思想道德建设渗透在学科教育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说真话写实事。
海南省东方市八所中学校长赵承宁:两点一线的学生生活虽然相对简单,但并不缺少丰富的感受。一提到“记一件好事”、“有意义的事”,学生就想到那几个助人为乐的“套路”,与老师单一的教学导向不无关系。我认为,教师自己首先要跳出“应试框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不能老陷在“小学教记叙文、中学教议论文”的固定模式里。
上海市控江中学校长张群:学科教育其实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载体,教“作文”的同时也要教“做人”。老师应该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说真话,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不能让我们的孩子们也不敢说“皇帝没穿新衣”这样的真话。
福建省同安一中校长洪志荣:学生写作文喜欢“模仿”、思维单一,与我们平时的“榜样”教育不无关系。很多学校都喜欢构建过高的“道德高地”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就像不给孩子吃好三餐,只顾盲目进补,适得其反。有个学校曾有名学生坚持数年背一名残疾同学上学,这个学生只有一句朴实的话:“我和他是好朋友,帮助他是应该的。”但学校坚持要将其树为“标兵”并挖掘他思想深处的“闪光点”,这样反而失去了这个榜样在对学生教育中的说服力。我认为应该恰当利用“榜样的力量”,从未成年人的本性出发,遵循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师生关系篇送礼不会产生决定性效果
一些家长经常苦恼不已,不谙世事的孩子竟问父母为什么不请班主任吃饭?只因为有同班小朋友的父母请班主任吃过饭,送了礼。究竟该如法炮制,还是告诉孩子要坚决摒弃这种做法?
社会现象的学校化和未成年人行为的成人化,已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问题。
校长共识: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必须使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步提高,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有“言传身教”的重大责任。同时,他们希望家长们能解除顾虑,因为请客送礼并不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江苏省邗江中学校长何云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现在不少家长也常常抱怨现在的孩子早熟,缺乏孩子气,但是他们在抱怨的同时却并不重视自己的行为。殊不知如果一方面教育孩子要真诚、自食其力,另一方面却给老师送礼、请客吃饭,这样一种“带着面具”的教育只会给孩子带来负面效果。
浙江省椒江中学校长李云贵:其实,给老师送礼并不会产生什么决定性效果。说实话,我也接到过一些学生家长邀约的饭局,但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对孩子并不会有帮助。家长请客吃饭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学生看到家长这样做会不自觉地模仿,从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德育教育不是完全靠老师教出来的,很大程度上是学生自己体会出来的。
广东省广州市真光中学校长荀万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妨采取“广东煲汤式”教育方法。比如广东人煲汤最讲究火候,教育同样要掌握好“度”,不能“过火”;煲汤会根据季节的不同做相应的调整,同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煲汤尤其讲究各种作料的搭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则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整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