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专家建言献策 畅谈长三角一体化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65

  长三角一体化大势已显,资金、信息、交通等等各种要素流动熙熙攘攘,其中人口的发展和流动可看作是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血脉”。如何让这一“血脉”更畅通?6月20日在上海举行的“长三角地区人口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专家纷纷建言献策。
  长三角将崛起大都市圈
  “一个国家根据自身国情,在城市化进程中适时地、因地制宜地构建大都市圈,推动人口和二三产业向大都市圈集聚,无疑是一条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张善余、曾明星两位专家称:根据国际经验和中国未来发展的大趋势,“长三角应该成为中国更重要的经济承载区和人口承载区”。
  统计表明,长三角地区GDP比重近全国1/5,常住人口总量占全国..9%。与世界著名大都市圈相比,长三角人口规模明显偏小,大都市圈的集聚效应尚未充分发挥。此外,在并不平衡的地区发展中,有条件的地区承载更多人口对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意义。据预测,长三角的总人口以及占全国人口比重在未来40年内均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让人力资源更顺畅流动
  承载更多的人口,意味着要有更高的区域开放度。研讨会上,“城市协同发展”和“人力资源流动”成为专家们关注的焦点。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任远副教授认为,建立长三角区域性的人口发展数据平台,将能够充分掌握区域人口的动态变动,为各城市人口、资源、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基础。他建议建立超行政区划的政府协调委员会,加强对人口整合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的专家甚至提出,形成区域生产力布局原则和区域产业发展准则,建立制度化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专家认为,人力资源整合是人口发展的关键,而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被重点研究。目前,长三角交通、旅游、信用、人才招聘等等一体化平台搭建方兴未艾,而区域内社会保障制度的不统一正成为规范与促进人力资源顺畅流动的瓶颈。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旦“落子”,长三角一体化的“大棋局”将满盘皆活。
  人才开发一体化协议签订
  让长三角人才跨单位、跨职业、跨制度自由自主流动,政府将在市场导向下为人才流动创造条件。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会议今天在此间举行。苏浙沪三地人事部门负责人共同签订了一系列协议,将人才开发一体化由制度层面的框架推进到具体的人事工作业务。
  19个城市的与会代表还共同讨论了长三角地区人事部门联合为西部人才开发服务的初步设想,通过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实施过程中有所作为。
  “3+1”服务西部
  3+1―――苏浙沪三地与西部地区将共建人才开发长效机制,通过智力合作、柔性流动方式,使长三角地区的优势人才资源服务西部地区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建设,服务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上海市人事局长三角办公室主任陆珉介绍,合作除了运用传统的人才援助和异地人才服务外,还将提供包括题库、认证标准和认定证书培训服务的职业能力考试认证项目,并由苏浙沪三地联合组织师资力量,为西部地区培养一批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技术等经济社会发展项目所需的紧缺人才。
  国外引智三地共享
  对于会上签订的《关于引进国外智力资源共享的协议》,上海市人事局局长丁薛祥表示,作为一个相对开发和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上海在三地合作共享中,更应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协定,三地将积极互派人员参加任何一方主办的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并相互提供各自掌握的国际人才智力资源和引进国外专家项目,实现三地国际人才智力资源共享。
  网上搭台面对全国
  签订完三地关于定期举办网上人才交流大会的协议,上海市人事局副局长蔡志强解读协议条文:网上人才交流大会,实际上是长三角为全国人才交流搭起了舞台。不仅是长三角地区19个城市,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都可以通过网上交流大会,寻找自己的人生坐标。
  据悉,今后每年一次的网上人才交流大会,是三方政府人事部门主办的公益性人才交流会,目前主要目标为高校应届毕业生,以促进就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