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人工放流鱼苗、水陆空气环境“会诊”、岛内动植物普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水港启动2年来,近百位专家一直对工程进行“生态护航”。市环境监测中心近日给出最新考评意见:洋山港施工至今,基本未对一期工程的海域水质和水生生物产生较大不利影响。这意味着,我国最大的港口工程将成为举世瞩目的生态港。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在河口地区实施的大工程,或多或少都会对生态造成影响。预先的科学评估和长期的生态跟踪,可把各类负面作用降到最低。”洋山深水港环境评估总负责人、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所乔冰博士说。
正是基于这种远见,早在深水港项目论证之初,上海市委、市政府就把“生态”确立为关键词。2000年,一份环境评估招标书面向全国发布,包括京沪浙三地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与了这项迄今为止上海最大的生态评估工程,并完成了厚达400页的《港区一期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洋山岛位于杭州湾口。它是距上海最近的天然良港,同时又是风景优美、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4年来,环评组专家、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所沈新强研究员一直关注工程对当地海洋生态造成的影响。
“长江口素以渔业资源丰富闻名。我们课题组曾四赴洋山岛海域,采集到鱼、虾等水生生物63种,底栖生物57种。”由于工程海域一系列航道疏浚、水下炸礁、围垦造陆,水生生物的繁衍栖息地和洄游通道的破坏不可避免。沈新强告诉记者,“事先我们建议,要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尽量避开鱼类产卵和索饵期。”令专家满意的是,深水港工程基本做到了这一点。
除海洋之外,环保专家还对陆地生态、空气、声环境、固体废物、污染事故风险等总共13个专题进行了“会诊”,提出了一系列减缓工程冲击波、保护岛内自然景观的建议。
“减缓”的同时,专家力图通过科学修复,在深水港区再造一个良性生态循环系统。在这项生态修复计划中,包括本月人工放流的大黄鱼、黑鲷、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锯缘青蟹、海蜇等6类苗种,还将投放数吨的底栖生物,以重新恢复长江口水生生态的平衡。此外,岛上植被繁殖率预计将达到20%。
国家环保总局认为:环境评估工程的实施,表明在长江口地区新一轮开发热潮中,决策部门把生态环境的保护置于重要地位。而在沪浙两地市民的心目中,则期待明年展现在世界面前的,不仅是一个日夜繁忙的国际港口,更是东海之畔的一块天然“绿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