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申城6月,舞台戏剧新品迭出:上海沪剧院由青年编、导、演联手打造的悲情沪剧《心中只有你》刚结束首轮演出,上海越剧院推出的男女合演新戏《千古情怨》又在美琪大戏院赚得观众眼泪;戏剧沙龙首演的小剧场越剧《牡丹亭》掌声未停,上戏戏剧舞蹈分院学生排演的京昆合演《桃花扇》又在逸夫舞台赢得阵阵喝彩。据不完全统计,本月申城接踵上演的新戏多达16台。用话剧中心老总杨绍林的话说,是良好的创作机制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热情。
这两年,上海剧目生产从“闭门造车”到打破围墙、优化组合;演出市场从国家院团“一枝独秀”到文艺界、教育界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创作环境日益宽松,艺术样式日益丰富。拿话剧创作演出来说,过去弄来弄去就一家,本事再大也排不了几台戏。现在上海戏剧学院和社会力量参与,使话剧舞台出现了鼎足而立、三分天下的可喜局面。上海戏剧学院年初成立了创作中心,最近又在举办教学实践展示月。他们推出的10余台戏近30场演出中,有《猜一猜,谁来吃晚餐》《独立节的宣判》《天边外》和《叫我一声哥,我会泪落如雨》,导演手法多样,学员表现不俗,让人为之眼睛一亮。
不断深化的文艺机制、体制改革为出人、出戏、出作品营造了良好的艺术氛围。过去,民间职业剧团生存困难,充其量不过是演出市场的一种“拾遗补缺”,现在则吃香得很,不仅金茂大厦、中信泰富广场请他们打造情景话剧,而且民营华集集团与永乐股份公司还把投资500万元改造的永乐宫咖啡小剧场演出事务交给他们经营,继本月推出原创音乐话剧《谁拔了我的气门芯》和互动心理剧《都市症候群》,他们年内还将上演风格样式不一的新戏,如俄罗斯名剧《三姊妹》,根据苏童小说改编的《四季・花落》,以及《低音大提琴》和《私人教练》等。所有这些戏都靠社会的支持,连演出服装、道具都由企业家提供。
良好的创作机制解放了艺术生产力,许多有想法、有才华的年轻人纷纷组建各种工作室,刚在上海话剧大厦戏剧沙龙演出的小剧场越剧《牡丹亭》,就是由802戏剧工作室和上海演出家艺术团联合制作的;原创音乐话剧《谁拔了我的气门芯》则由周可戏剧工作室打造。全新的股份制组合、全新的运作思路,不要政府一分钱,却使年轻人圆了舞台梦,也繁荣了演出市场。由戏剧学院、话剧中心、中福会儿艺联手打造的具有鲜明海派特点的戏剧大道,正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种民营剧场和股份制公司都在积极筹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