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松江区委、区政府近日决定:取消义务工积累、共同费和水利工程供水费三项收费项目。这标志松江全区农民实现了“零负担”。
近年来,松江区坚持不懈推进农民“减负”工作,形成了“一表一卡一监督”、收费预审、实行统一票据等有效工作制度。据统计,去年全区农民实际负担总额为96.95万元,比5年前(1998年基数)下降97.1%;人均负担3.16元,仅占上年人均纯收入的0.05%。
“减负”先行,农民增收紧跟上。为解决离土农民后顾之忧,松江区还实施“民心工程”,区、镇两级筹资近60亿元,让近13万农民参加小城镇保险。目前九亭、新桥、泗泾等镇全部农民参加镇保,实现“农转非”,确保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为做好“加法”,松江区使出实现农民增收“三大法宝”:走科技兴农之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确保流转土地的收益分配。泖港镇在增强农业技术人员“看家本领”的同时,积极组织村干部、种粮大户、科技兴农带头人讲座搞培训,引导和鼓励农民采取现代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松江区还采取“南劳北上”、“一户一岗”等措施,促进非农就业。迄今为止,浦南地区已有6000多名农民到松江工业区、新城就业。目前全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仅剩2万余名。
松江区将农民增收作为各级干部的考核内容。在今年区政府工作报告的各项工作备忘录中,农业就有7项,既明确责任人,又明确完成的时间节点。
叶榭镇与每个村都签订确保农民增收的任务协议书,并列入年终考核。同建村村支书带头承包300亩田,经常在自己田里做试验,并将试验成果无偿提供给全村村民。农民朱老伯说:“这样一来,使咱们少担了风险!”
取消所有政府性收费后,松江区决定撤销原有的区“减轻农民负担办公室”,建立“增加农民收入办公室”,负责全区为农、便农、利农增加农民收入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推进。“增收办”将通过调查研究,加强政策设计,重点在落实政府性补贴、规范社会服务性收费、规范土地流转、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促进非农就业以及落实各类保障等方面,让农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